從影響范圍和波及人數上講,印度“7·30”大停電可謂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電力事故。
關于這起事故的具體原因尚在調查,但深層次的原因指向了印度電力投資“欠賬”過多,電力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等。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的“金磚國家”之一,印度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停電事故面前,倉促應戰,顏色頓失。
人類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停電事故。如2003年美國“8·14”大停電,釀成北美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大停電事故,經濟損失高達約300億美元;同年意大利“9·28”大停電,導致該國人口總數的93%失去電力供應;2005年“8·18”印尼大停電波及近1億人口;2006年西歐大停電,引起西歐多國約1000萬人受影響;此外,還有東京大停電、洛杉磯大停電、瑞典大停電等。
中國雖然沒有發生過類似于美國“8·14”這樣的大停電事故,但局部停電事故時有發生,比較典型的是2005年新疆“8·22”停電事故,2006年華中電網“7·1”事故等,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襲擊南方,也造成不少地方斷電。造成事故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自然災害、電網結構、技術設施、調度運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這也說明,中國的電網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調度管理,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目前,中國正在加速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那么,從印度“7·30”大停電以及歷史上的這些大停電事故中總結經驗教訓,確保中國電網安全,是為當務之急。
在“堅強智能電網”的規劃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耗資數千億元建設的“三縱三橫”電網,(到2015年建成貫穿華東、華北、華中的“三縱三橫”特高壓電網,2020年建成“五縱六橫”特高壓電網)。發展特高壓對于轉變電力發展方式、提高輸電效率不無裨益,但其安全性卻屢惹爭議。
特高壓不算是特別成熟的技術,采用的國家也寥寥無幾。美國、日本、巴西等都對交流特高壓輸電進行過長期試驗,因效果不彰而棄用,前蘇聯在上世紀80年代也建成了一條特高壓線路并投入商業運行,后來由于建技術問題不得不降壓運行。
中國目前有六家相對獨立的區域電網,除了南方電網“單飛”之外,其他五大區域電網均由國家電網“節制”。按照2002年“5號文”的精神,五大區域電網才是經營實體,“享有法人財產權,承擔資產保值增值責任”,而國家電網只不過“負責各區域電網之間的電力交易和調度,處理區域電網公司日常生產中需網間協調的問題”。但隨著國家電網的逐步收權,五大區域電網實際上已被“架空”,取而代之的是國家電網派出的“五大分部”。
特高壓就是將華東、華中、華北這三大區域電網“捆綁”起來,同步強聯網。一些業內專家擔心,一旦以不成熟、不穩定的特高壓技術將區域電網強聯在一起,倘若某一環節發生故障,連鎖反應緊隨而至,一旦沖破了“三道防線”,將極有可能演變成大范圍內停電的災難性后果。
小概率事件也可能會引起大災難,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專家們提出的一個反證是:中國之所以未發生大規模的停電事故,正是因為各個區域電網相對獨立,因此某一電網的事故未能波及到臨近電網,災難未能蔓延。
對于“堅強智能電網”來說,“堅強”始終排在“智能”的前面,確保電網安全運行是首要任務。電網公司對于電網安全性也有清醒的認識,此次印度大停電發生的次日,國家電網就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這一事件,并且部署安全大檢查。
如同硬幣有正反兩面,特高壓也不例外。特高壓在帶來經濟與效率的同時,安全性必須予以重視與保障。簡言之,只有在保證了電網“堅強”,才能“智能”。沒有“堅強”,一切都是空談。這也許就是印度大停電給中國電網帶來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