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7月25日報道,我國首次“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顯示,2010年末全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有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萬,占在家庭居住老年人口的6.4%。預計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將超過1200萬人。
“作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面臨的照護服務壓力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說,失能老人的照料護理已成為非常急迫的問題,現在失能老人護理大部分還是靠家庭解決,而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空巢,靠獨生子女解決失能老人護理問題越來越難。
如果說老年人屬社會階層的弱勢群體,那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失能老人”一定處在最乏力、最無助的底層。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是,這個“最弱勢”群體的人數已經高達3300萬,而在不久的將來還將迅速增長。而家庭護理困難、養老機構拒收,則成為人們不得不直面的現實窘境。這是亟待破解的社會難題。
按理說,養老服務既然是體現尊老敬老美德、滿足老有所養需求的社會福利事業,為包括失能者在內的全體老年人服務,就應該是各級各類養老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眾多養老機構面臨著生存的壓力,他們出于對自身護理條件的局限和降低養老成本的考量,樂于接收那些身體健康、付得起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而對失能失智或缺乏購買力的困難老人卻婉言拒收。
根據多數老年人的養老實踐和認知心態,失能或失智后的晚年生活是他們最為在意和擔心的人生憂慮。從這個意義上說,照顧好“失能老人”應該是“老有所養”的保障性底線,因而也應當是政府完善養老機制、破解養老困局的關鍵性工作。在此,我的看法是:
一要加大對“失能老人”養老的政府投入。養老服務應該納入國民收入的二次分配領域。政府有責任通過加大對福利領域的投入,照顧好“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加大對“失能老人”的養老投入,既可以通過由政府投資,規劃和建設一批以收養失能老人為主的老年護理機構,也可以用政策扶持的方式引導民間資本向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設施建設傾斜,還可以以補助獎勵的手段鼓勵現有養老機構接納“失能老人”。
二是積極鼓勵家庭居家護理“失能老人”。在國家無力實現全天候、全覆蓋的社會保障的背景下,居家養老仍是老有所養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家庭應當也必須盡其所能承擔起經濟上和體力上的相應責任。而政府可以給予其一定的鼓勵與幫助,以減輕“失能老人”的居家養老負擔。比如通過調整醫療保險家庭病床結算政策,將部分“失能老人”的護理費用納入報銷范圍;定期舉辦“失能老人”護理技能的免費培訓,以提高家庭護理能力;鼓勵家庭互助、社區幫助,為居家的“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補助的上門醫療護理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