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遭遇干旱,卻受到了大洋彼岸中國的廣泛關注。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全球經濟拼圖重要組成部分的美國發生干旱,作為GDP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國無疑也將受到影響。
美國“農夫”供應中國
由于對糧食的需求激增,以及糧食價格的上漲,中國從美國進口糧食的比重越來越大。
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實際上已成為美國糧食的第一大進口國。雖然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最大的糧食進口來源地美國之外開拓更多的糧食來源,如將澳大利亞、烏克蘭和阿根廷作為新的糧食進口渠道,來擺脫對美國糧食的依賴,但在短時間之內,美國仍然是中國糧食進口的最大供應商。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中國在3個月間的玉米進口量達到36.8億斤,是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間的100倍,且已經超過了2011年全年的進口量。其中,去年中國玉米進口量的90%以上來自美國。僅此一項,中國每年與美國的貿易額達幾百億美元。但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對玉米的進口依存度僅有不到5%,在此次美國干旱中短期內不會受到過度影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非常的高,2011年凈進口占國內消費的比例高達80%以上,2010年也有將近80%。因此國際大豆價格的上漲將對國內大豆及其產品鏈造成直接影響,包括食用油和以豆粕為飼料的豬肉價格。
根據上海大陸期貨的分析,根據商務部7月份數據,6月大豆實際到港665.49萬噸,但海關數據表明6月實際進口僅為562萬噸。而商務部的數據也驗證了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將下降的預期,5月份到6月份中國進口大豆實際裝船數量僅為387萬噸和273萬噸,7月份預報裝船為534萬噸,遠低于歷史同期和上半年月度平均數量。按照40-60天的船期,中國三季度進口大豆數量將大幅下降。
近年來,由于中國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城市建設導致耕地不斷減少,以及糧食價格持續上漲,這些因素使中國隨時面臨“吃飯”問題。雖然2011年國內糧食實現了“八連增”,但一些專家估計,如果把大豆包括在內,核算下來,實際上中國現在糧食的自給率總體水平不足90%,而官方一直強調過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上。
在某種程度上講,隨著中美之間農產品貿易的逐漸擴大,美國在部分農產品上充當了“中國的糧倉”角色,正如中國是美國的債主,美國也日漸成為中國的“農夫”。
干旱暫未影響中國糧食價格
雖然長期來看美國干旱將不可避免抬高中國糧食價格,但到目前為止,中國糧食價格沒有攀升。
有關專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不像其他許多新興市場那樣容易受國際糧食市場的影響。對中國的糧食市場來說,大米和小麥是兩種最重要的作物。
巴克萊資本公司的觀點是:中國的小麥和大米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從目前來看,今年夏季中國將實現大豐收。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丁聲俊研究員也表示,中國的糧食儲備充裕,占當年全國糧食消費總量的比例超過35%,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至18%的糧食安全線。同時,中國一直保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始終在95%以上。尤其是,除大豆以外,中國的谷物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增加。目前,中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市場行情穩定,糧食安全有保障。
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曾表示,盡管我國糧食進口增幅較大,但絕對量不大,與國內糧食產量相比,進口所占比重較小。糧食進口僅發揮調劑作用,我國依靠國內實現糧食自給的方針不變,我國口糧是完全自給。
據分析我國糧食價格漲幅總體可控,價格上漲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響。第一,糧食需求出現剛性增長。第二,糧食成本剛性增長。第三,資源受剛性約束。第四,國際糧價上漲一定程度上帶動國內糧食價格上漲。因此,美國干旱對我國的影響短期內并不會有明顯的外部表現。
此外,有數據表明,中國是一個主要糧食作物高度自給的國家,更是一個出口傾向相對較低的國家。人世后,中國糧食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其中,糧食進口規模擴大得相對較快,而出口規模趨于縮小。2010年,中國糧食出口金額不足20億美元,在全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中不足5%。國內對于農產品出口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也保證了國內糧食價格的穩定。
雖無近憂卻有遠慮
物美價廉的美國糧食能舒解中國的糧食短缺問題,但也以因此擊或改變了中國的農業生產結構。這次美國干旱也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一旦發生美國對中國的糧食供給發生意外情況,或者讓美國獲得操縱中國糧食供應和糧食價格的話語權,這對中國來說,無疑將是一場噩夢。
這樣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
2001至2004年,因為炒作中國需求,美國大豆從415炒到1064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國大豆也跟漲。導致東北豆農大量擴種,國內壓榨能力也大幅增加。然后從2004年4月,國內外大豆價格暴跌,短短7個月時間,美國大豆從1064跌到500美分/蒲式耳,攔腰跌去一半還多。國內的大豆價格也一樣暴跌,很多豆農巨虧。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為了抑制國內食品價格通脹,曾經禁止向日本、韓國等國家出口大豆。這使得日本、韓國等國家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糧食危機。
不容忽視的是,跨國糧商正加緊在中國糧食領域全面布局,從中原搶購小麥到南方高價收谷,再到運用低價策略沖擊國內中小糧企,快速形成擴張之勢,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目前,中國的大豆和食用油壓榨產業,已基本上由美國、英國控制的跨國糧商所掌握,中國的大豆及壓榨業已逐漸退出國內市場。
分析人士認為,跨國糧商已經控制了中國大豆產業鏈,目前又將觸角伸向中國糧食領域,中國的棉花、玉米、小麥等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都將面臨與大豆同樣的厄運。政府必須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和對策,遏制跨國糧商的悄然擴張,保障中國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