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則消息,將河北尚村推向了風口浪尖。河北省肅寧縣尚村信用社正式進入破產程序,這份公告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
2010年底,中國銀監會首次批準已停業多年的河北省肅寧縣尚村農信社實施破產,督促河北省政府依法對其履行破產程序。2011年8月,尚村農信社向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破產申請材料。這使尚村信用社成為全國范圍內首例被批準破產的農村信用社。
一個農村信用社的破產
河北省肅寧縣尚村盛產皮草,尚村皮毛市場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是中國七大毛皮市場之一,尚村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裘皮之都”,是當地的經濟重鎮。
正在申請破產的尚村信用社,成立于1956年1月1日,早在2001年時就已經停業。根據肅寧縣聯社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尚村信用社2001年的停業原因是“資不抵債”,但對于當年該信用社的經營狀況,由于時日已久,沒有人能夠提供確切的數據,以及當時情況。
這10多年來,當年的尚村信用社原址已經變遷,再無痕跡。如今在尚村,唯一的一家農信社,是河北省農村信用聯社尚村分社,該分社隸屬于肅寧縣聯社管理。當地一位銀行業人士透露,“組建肅寧縣聯社的時候,是很多家農信社法人代表舉手表決的,當時尚村信用社沒有申請進入聯社。現在的尚村信用社與河北省農村信用聯社,以及肅寧縣聯社,還有尚村分社都不存在任何關系。”
根據河北銀監局介紹,由于經營不善,尚村農信社已經停業5年,并在三四年前低調完成了債權債務的處理,目前只不過是履行法律程序。
一位肅寧縣聯社負責人表示,尚村信用社的營業執照早已經被工商局吊銷,同時金融牌照也于2004年左右,被當地銀監機構收回。
事實上,盡管尚村信用社的破產在業界引發了很大關注,但是對于生活在尚村的本地人來說,這則新聞并沒有引發多大的影響。
尚村當地人對尚村信用社的印象早已經模糊,甚至很多人都已經記不清尚村信用社曾經的具體地址。對于本地人來說,辦理金融業務可以到當地的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及河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尚村分社,尚村信用社的破產除了讓街頭巷角的民眾多了幾天新鮮話題,一切生活如常。
根據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此前的新聞稿,尚村信用社債權債務關系較為簡單,債權人中不存在存款戶,職工的勞動關系問題也已經妥善解決。僅與中國農業銀行吳橋縣支行、北京銀行綠港國際中心支行等債權人的債務情況尚在處理之中。但這一說法隨之被指出有誤,新聞稿也從網站上撤銷。
而從肅寧縣聯社提供的資料中獲悉,目前和尚村信用社還存在債務關系的僅剩下肅寧縣農行、肅寧縣聯社、吳橋縣聯社、北京銀行4家。對于目前尚村信用社存在的資產和債務總額多少,具體的數據尚沒有透露。
上述肅寧縣聯社負責人認為,總的債務可能不會太多,比如尚村信用社欠4家債權人中的一家也就200萬~300萬元,并且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給尚村信用社發放的貸款。
破產之路上的困局
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下,一個獨立信用社的破產并沒有普通人看來那么容易。尚村信用社從停業到申請破產,花了5年時間,從申請破產到法院受理又花了將近6年時間。尚村信用社的破產之路上困難重重。
“破產早就申請了,以前沒有這個先例,法院這邊也沒有這個先例。所以法院很慎重,慎之再慎。”一位當地銀行人士表示。
“無法可依”是尚村信用社申請破產的6年時間里,相關監管機構、法院等面對的問題。
2010年9月,銀監會出臺《指導意見》,要求對監管評級為六級以及監管評級為五B級,且主要監管指標呈下行惡化趨勢的農村信用社實施并購,通過并購重組加快風險化解。
《指導意見》還指出,對實施并購重組難度較大的高風險農村信用社,應采取多種措施化解風險,對風險化解不力的,應實施包括市場退出在內的強制性監管措施。
至此,依照《指導意見》的表述,作為停業多年的尚村農信社才終于有了“出路”——市場退出。
“無法可依”的困局并非只出現在尚村信用社破產這一單獨個案上。
銀行業金融機構如果涉及破產,要處理的不僅僅是股東的權益,公眾存款安全、金融牌照去留等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如今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以及被廣泛討論的銀行破產法還沒有出臺,尚村信用社破產的契機,讓上述制度和法律再被市場呼吁亟須出臺。
目前涉及金融機構破產的主要法律法規包括:2001年11月國務院頒布的《金融機構撤銷條例》、2003年12月發布的《商業銀行法》、2004年2月實施的《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2007年6月實施的《企業破產法》。
關于金融機構的破產法規散落見于上述法律和法規中,但這些法規關于金融機構破產的表述高度概念化且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中,造成金融機構退出市場困難。
在2007年實施《企業破產法》后,銀監會就啟動了《金融機構破產條例》起草工作,但至今仍未推出。
去年7月,有消息稱《金融機構破產條例》起草工作重新啟動,且在2011年年初被納入了《國務院2011年立法工作計劃》。
今年7月13日,央行發布的《2012年金融穩定報告》中再次重申,加強金融法律法規建設,改進破產程序的法律框架,完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在危機管理方面,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增加處置工具,從而使有序關閉問題機構成為可行的政策選擇。
“在借鑒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風險處置經驗基礎上,推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積極推動建立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先后多次完善存款保險制度設計方案,目前我國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已基本成熟。”央行金融穩定報告強調。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銀行依照規定參加存款保險,繳納保費,由國家組建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投保銀行繳納的保費,并建立起存款保險基金。當有銀行成員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產風險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依照規定標準及時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從而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一種制度。
在中國,早在1993年12月,《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險基金,1997年年底央行就此還專門成立了存款保險制度研究課題組。不過歷經十多年,存款保險制度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
在今年1月初召開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再次表態:“要抓緊研究完善存款保險制度方案,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這一表態引發了市場對存款保險制度年內有望推出的猜想。
然而,業內人士卻認為,盡管各方達成了基本共識,但存款保險費率的問題卻很難達成一致。央行需根據風險的大小對銀行進行分類,并藉此厘定有差別的風險費率。有觀點認為,縱觀農信社歷史,其很多產權仍存在很多混亂,有待厘清。如果農村信用社依據規定繳納了存款保險,隨后即宣布破產,那將使得信用社還沒破產,存款保險公司就先破產了。
農信社的改革變遷
對于農信社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尚村農信社的破產可以說是目前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的一個縮影。
在銀監會出臺《關于高風險農村信用社并購重組的指導意見》的2010年,彼時,全國統一法人農村信用社共有2023家,占比10%的高風險農信社的不良貸款率超過30%,嚴重資不抵債,面臨關門的局面。
來自權威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仍超過4000億元,不良率超過7%,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不到90%,歷年虧損掛賬超過500億元。中西部、東北地區農信社不良率整體偏高。
農村信用社向來有服務“三農”主力軍之稱,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國農信社金融資產總額接近7.3萬億元,約占整個農村金融總量的58%,貸款超過3.7萬億元。但是,由于歷史、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原因,一直是金融體系中較為薄弱的一環,在近幾十年的農信社改革發展中,農信社邁下的每一步都并非一帆風順。
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正式脫鉤,并開始由中國人民銀行托管。
2003年,一份名為《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文件拉開了我國農村信用社整改序幕。此時的要求是“在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下,首先在江西等8省啟動試點,直接走向農商行為目標的改革,另一部分縣城里的農村合作銀行,繼而改為農商行模式”。
2004年左右,央行和地方政府曾拿出大量資金,其中央行約出資1650億元用于化解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
2005年底,全國農信社統一撤銷了村一級機構——農信代辦站。2006年,縣級農信社統一由縣、鄉兩級法人改制為一級法人。
2011年起,銀監會要用5年左右的時間將高風險機構全面處置,歷史虧損掛賬全面消化,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建立基本的現代農村銀行制度。此外,將全面取消農信社資格股,鼓勵符合條件的農信社改制組建為農村商業銀行,并不再組建新的農村合作銀行,現有農村合作銀行將全面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
但是,內部產權混亂、利益糾葛復雜、陳年爛帳、盈利能力低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農信社的改革,以致近年來一直熱炒的農商行扎堆上市也受困于此。另一方面,國外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管制的日益放寬,各地商業銀行、民資銀行的逐漸興起,這些都在提醒龐大而臃腫的農信社,留給其慢慢改革的時間不多了。
縱觀這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之路也一直在探索和實踐之中。作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村金融服務如何滿足“三農”發展要求,如何進一步推進農信社改革,促進農村中小銀行體系穩健發展,一直為各方所關注。尚村農信社作為全國首個農信社破產案例,應該說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其破產之路上的每一個動作,對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后來者來說,無疑都充滿了寶貴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