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著名的陶都,宜興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厚實的文化底蘊,宜興人自古形成的獨特品質早已默默融入綿延不絕的山水中。在新一輪城市轉型過程中,宜興的城市建設始終注重發掘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顯城市個性和特色。同時,宜興市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鎮級城市化管理,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目標,保持城市建設的大投入,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務。
守住人文歷史之根 傳承地方歷史文脈
與每個文化古城一樣,宜興有著燦爛的文明史,也有著眾多驕人的文物古跡。這樣一批珍貴的“老寶貝”,既是宜興城市發展的內涵底氣,也是宜興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節點。為保住城市的“人文歷史之根”,在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宜興市始終堅持將文化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梳理和整合。在編制完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及歷史街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規劃體系的基礎上,宜興市實施陶文化遺存保護工作,把現存的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控制單位,以及具有一定價值的古街舊巷、遺址遺跡等,通過控制性規劃劃定保護區,嚴格實施剛性管理,使各類歷史文化遺存得到較好保存。在建設中保存歷史文脈,并將歷史文化要素融入城市建設,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顯地方文化特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充分利用城市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宜興市在2002年就組織成立了宜興史料征集組,專門搜集、整理和研究有關陽羨歷史文化的資料,并對全市已建、在建和規劃中的項目,從增加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品位的角度提出寶貴意見。他們還在充分調查研究、理清陽羨古城歷史文脈的基礎上,明確哪些文物古跡應該加以重點保護,哪些可以結合城市建設進行修復重建或加以開發利用,哪些新建的城市新景可以注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僅最近三年,征集組就先后出版了《陽羨古城攬勝》第三輯和第四輯,理清了古城歷史文脈,使城市建設充分體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實現自然環境和傳統文化、山水風光和城市景觀的交相融合。
位于市中心的瀛園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去處,去年5月18日起,這個古典中式園林開始對外免費開放。現在,走進瀛園,就能看到前來參觀的市民。園中的回廊邊,坐滿了喝茶聊天的老人。工作人員說,免費開放后,每天來瀛園休閑的游客較多,節假日期間,游客的數量就更多了。現在,蜀山古南街、月城街等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性修復重建和開發利用已穩步推開,瀛園、太平天國王府、周王廟等文管單位保存良好,且向市民免費開放……通過精心策劃、精心包裝和經營運作,古城保護與現代化建設在宜興已經水乳交融。
城市管理長袖善舞 惠民讓城市更美好
城市管理既是城市運轉的基本保障,也是城市現代化水平的綜合體現。城市面貌的改觀、城市管理理念的創新,不僅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更有利于改善經濟發展投資環境。近年來,宜興市積極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專門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城市管理委員會,并制定下發了《關于明確城市管理職責,落實長效管理機制的意見》。
為進一步織密管理網,宜興市在城市管理中“嫁接”現代信息技術,將城區范圍按446個單元網格進行區域劃分,完成了對沿街的89類城市管理信息數據、實景影像的采集歸類工作,促進城市管理從粗放、隨意向規范、精準轉變。針對群眾普遍反映的各類擾民問題,宜興市還創新建立聯合會審制度,將娛樂業、餐飲業、洗車業等易產生擾民行為的行業納入聯合會審范疇,從源頭上堵住擾民行為的發生。在城市環境面貌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時,宜興市還在全省率先推行鎮級城市化管理,進一步擴大城管網絡覆蓋面,實現鄉鎮城管工作同步同質提升。隨著城市管理理念的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眾多民生問題、歷史積累性矛盾得到了徹底解決。
現代化城市形象是外在景觀與內在要素的綜合體現。近年來,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科學的管理、有針對性的引導,使百萬市民的理念發生了嬗變,主動配合管理、共建共享,已成為宜興市城管工作的一道靚麗風景。
深夜燃放煙花爆竹一直為廣大居民所深惡痛絕。在城區煙花爆竹違規燃放專項整治行動中,宜興市通過深入宣傳發動,使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規定家喻戶曉,并得到了城區各物業管理公司和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使宜興市的違規燃放行為逐年減少。“大手牽小手,城管進學校”活動,不僅豐富了小朋友的城管知識,提高了他們參與城市管理的意識,還實現了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目標,營造了城市管理良好的社會環境。
鎮級城市化管理持續推進,停車管理、建筑垃圾運輸管理、河道治理等創新性工作深入推進,市民群眾對城市管理工作的成效普遍認可,各地來宜嘉賓對宜興的城市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日益提升的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為城市管理跨越發展注入了更為強勁的動力。未來幾年,宜興市將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開辟城市管理發展新途徑,以現代的眼光,直面城市發展的新挑戰,掌握現代管理知識,搶占工作制高點,從而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降低城市運行成本、擴大城市影響、提升區域競爭實力。
讓老城區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為提升老城區的功能、承載能力和整體形象,近年來,宜興市不斷加大力度,實施以道路、河道、老小區整治為主要內容的老城區改造工程,努力為群眾營造一個“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境優良”的現代化城市。“平改坡”三年行動計劃,對宜城街道溪隱、茶東等22個社區、總面積逾20萬平方米的房屋屋頂實施改造,對大同社區整體房屋與迎賓路等沿街樓房實行立面整治,從而有效緩解老房子夏天悶熱、雨天滲漏的情況。至目前,“平改坡”一期和二期工程已累計完成改造13萬平方米,直接受益群眾3100多戶。同時,宜興市還完成了中心城區王府周邊背街小巷、陽羨路等道路及部分老小區、菜場的綜合提升改造。如今,市民步入“農改商”后的錦繡、謝橋等菜場,再也看不到臟亂的景象;走進板橋新村、東山小區等老小區,只見地面平整、立面嶄新、綠化齊整……良好的環境為老城區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交通,是“城鄉血脈”。近年來,宜興市的交通建設始終保持大投入,特別是在廣袤的農村,高速便捷、四通八達的公路為百姓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去年,宜興市建設主干公路158公里,創宜興歷史之最,太湖大道東延段、宜金線改線段等基本建成,慶源大道東延段等全面竣工,特別是興楊路的全線貫通打開了西北地區廣闊的腹地空間,全市公路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為方便市民出行,宜興市還切實加快城鄉公交事業發展,基本建成以城區為中心、鄉鎮為樞紐、行政村為節點的市鎮村三級客運網絡。針對尚有少部分行政村未直通農村客運班車的情況,近年中,宜興市累計投入2億多元發展鎮村公交,先后建成啟用官林、和橋等7個農村等級客運站,建設安裝農村客運候車亭356個、鎮村公交站牌450多塊,并完成了1200多公里農村公路和約1000座農村橋梁的改造。
至去年底,全市順利實現鎮村公交全覆蓋,農民從村頭到鎮上的“最后一公里”出行盲點被掃除。
今年,宜興市將以成功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為主抓手,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惠民支出,通過強化住房保障和升級改造城區環境等,促進公共服務更加完善;在各類項目建設推進中,突出城鄉一體、生態保護和建設,多辦利民惠民實事;在城市管理上,圍繞城市交通等群眾反映的熱點抓攻堅,加快市民生活由“生存型”向“舒適型、品質型”轉變。年內新增保障性住房30萬平方米以上,完成城南路網黑色化、“平改坡”三期改造,啟動宜漕路改造、范蠡大道等交通重點工程……
下階段,宜興市城鄉建設管理工作將繼續緊緊圍繞“提升城市能級、提升城市品質”的總要求,加快新城建設、拓展城市空間,加快老城改造、優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速城市現代化……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包容大氣、宜居宜業、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濱沈花園城市就將展現在人們眼前,每一個市民都會因為生活在這個城市而感到由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