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兩個“夾心層”備受住房難困擾。這兩個“夾心層”,一個是買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經濟適用房條件的家庭。另一個是買不起經濟適用房又不符合廉租住房條件的家庭。
破解這兩個“夾心層”的住房難題正是當前保障房建設的重中之重。
去年以來,張家港市積極探索公租房建設新路徑,將公租房建設與產業支撐相結合,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多方面尋找房源,多元化投入主體,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向公租房提供中長期貸款,鼓勵區(鎮)、村、企業自籌資金建造,讓更多“夾心層”住房困難家庭“住有所居”。
項目認定爭取規費減免
在蘇州,兩個“夾心層”最主要的群體就是外來務工人員和企業新就業人員。他們收入水平不高,買不起商品房,又沒有本地戶籍,所以無法申請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但是,他們都需要居所。
“近三年每年都對張家港這類人群的居住狀況進行調查摸底,我們發現,目前在張家港登記在冊的外來人員共有67萬人,其中有47萬人在本市就業。”張家港市房產管理中心保障科科長秦芳表示。為解決好這兩個“夾心層”的居住問題,近幾年來,張家港每年年底由分管副市長組織協調會,要求各區(鎮)對下年度的公租房需求進行調查摸底,列計劃,報市政府后,年初市政府再將各計劃分解到各區(鎮)。同時,市政府分管副市長與各區(鎮)一把手簽訂責任狀,將公租房建設列入政府對區(鎮)的考核內容。“經過多年實踐,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經濟組織通過人才公寓、藍領公寓、企業集宿樓等形式較好地解決了兩個‘夾心層’的居住問題。”秦芳說。
按照投資主體以及適用人群,當前蘇州全市的公租房大體有四種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投資建設,主要滿足戶籍人口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及新就業人群。二是由區(鎮)投資建設,主要服務于本區域企業職工。三是企業自建,主要用于企業自身職工。四是村及其他社會經濟組織自建,服務于周邊企業職工。
拿張家港的情況來分析,今年張家港計劃建設的公租房面積共有33.85萬平方米,第一種類型共有5萬平方米,占比為14.8%;第二種類型有14.3萬平方米,占比為42.2%;第三種類型10.55萬平方米,占比為31.2%;第四種類型共有4萬平方米,占比為11.8%。
“按照這樣的結構比例,我們作為政府主管部門,最要緊的就是要做好公租房建設的引導和服務工作”,張家港市房管中心副主任郁軍說,為積極引導企業等社會經濟組織建設公租房,張家港市在去年10月出臺并實施了《張家港市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項目認定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對企業自建的公租房項目進行認定,幫助企業全面落實相關稅費的減免。
“經過我們認定的公租房項目,按照政策每平方米可以綜合減免規費25元,到目前,認定的企業公租房建設項目已達66萬平方米,這也意味著我們共為項目投資主體減免各項規費1600多萬元”,秦芳告表示,他們在認定的過程中,一方面使很多原本不了解建設公租房有這樣優惠的企業享受到了政策優惠,另一方面也通過認定工作掌握了企業公租房建設的數量情況,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債券融資解決資金問題
如何籌措到資金,是建設公租房時最令投資主體頭痛的問題。張家港在這方面也摸索出了一條多渠道籌措、多元化投入的創新路徑。
在近年來新興產業項目加快落地、城鄉一體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張家港經濟開發區凸現出外來務工人員居住難問題。為大力創新融資模式,該區以區實業總公司為主體,在全省率先探索將5個藍白領公寓打包成一個公租房項目,通過中銀國際申請發行12億元債券,解決了60%左右的公租房項目建設資金問題。
此外,張家港經濟開發區還鼓勵企業和經濟強村按照開發區統一規劃,投資參股建設公租房,有河南村、南莊村、晨新村等3個村和一些骨干企業參與到藍白領公寓建設,建筑總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按照每人9平方米測算,這些公租房將解決4400多人的居住難題。讓企業和經濟強村投資參股,一方面解決了公租房建設的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村級集體和企業拓寬經濟增長渠道,從而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張家港經濟開發區的做法為我們在拓寬公租房建設資金籌措渠道方面提供了一個好思路。”張家港市房管中心主任朱建才說,借鑒這種方法,他們鼓勵引導村集體以多種方式籌資、利用村集體土地適量建設公租房。張家港市大新村專門成立了新聯村鎮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3萬平方米公租房。這些公租房不僅為大新鎮新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解決了居住問題,同時也增加了村集體收益,壯大了村級經濟。
平時公租房戰時防空疏散基地
戰時作為應對戰爭防空疏散的避難場所,平時作為公共租賃住房,滿足周邊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租住需求。通過與民防部門合作,既建設了公租房,又推進了疏散基地建設,這是張家港住房保障部門的又一創新做法。這在江蘇省屬首創。
早在2008年,張家港在塘橋鎮工業集中區啟動建設了江蘇省縣級市首家人口疏散基地工程——妙新社區,該工程總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共由10幢建筑組成,可入住2500人。妙新社區的建筑樓分集體宿舍、單身宿舍、夫妻宿舍等不同類別,此外還有一幢公共服務用房,配有物管、警務、醫務、餐飲等服務設施。該工程,戰時可作為應對戰爭防空疏散的避難場所,平時作為公共租賃住房,委托當地政府管理,以低于市場的租金出租給各用工企業,可謂一舉兩得,既節約了資源,又滿足了外來人員居住需求。
有了妙新社區的成功經驗后,張家港又于2011年在鳳凰鎮工業集中區啟動建設了3.5萬平方米的市直機關疏散基地。這是張家港民防部門的又一個大型戰時人口疏散基地,預計該工程完成后,又可解決近4000人的居住問題。
正是通過多方面尋找資源,多渠道籌措資金,張家港的公租房數量得到了快速提升。統計顯示,張家港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公租房累計總建筑面積已達到252.98萬平方米。按人均保障面積9平方米計算,可入住28.1萬人。今年,該市計劃新開工公共租賃房33.85萬平方米,共5732套(戶),數量位列蘇州市之首。
對于一時無法解決務工人員居住問題的,張家港市還通過下發文件的形式,要求企業發放公租房租金補貼,每月人均100元。目前,該市已有245家企業向1.78萬人發放租房補貼。
據介紹,結合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求,張家港把外來務工人員享有公租房的比例作為一個硬性的考核指標,要求各區(鎮)及企業積極落實。根據調查數據測算,到年底,可為75%左右的新市民就業人口提供公租房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