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創刊于1933年、與《時代》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并稱“美國三大時事周刊”的《新聞周刊》發行了最后一期紙質雜志。明年1月,《新聞周刊》的電子版《環球新聞周刊》將出現在讀者的iPad、Kindle或iPhone上。事實上,早在今年10月,《新聞周刊》官方就宣布印刷版由于廣告收入急劇下滑,將停止發行。近年來,數字新聞已成為美國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量美國報紙和雜志出版商被迫停止發行印刷版。
但傳統媒體要徹底走向復興,卻仍然面臨考驗。因為它們的潰敗并非源自內容,而是商業模式,所以單純地改變發行渠道并不見得就能夠扭轉虧損的局面。
12月15日,新聞集團旗下的iPad報紙應用《The Daily》宣布停止獨立出版,享年不到兩歲。“《The Daily》將重新定義新聞。”當初發布時,新聞集團掌舵者、傳媒大亨默多克顯然對這個產品非常滿意,“用戶會花費更多時間去閱讀我們的內容。當然,還有廣告。”甚至連喬布斯也出來捧場:“這是iPad上最值得期待的新聞閱讀應用。”
如今,喬布斯已經離世,默多克不得不獨自面對巨大的落差和尷尬:截止到關閉時,《The Daily》訂閱用戶不到20萬,虧損3000萬美元,與預期相去甚遠。
無獨有偶,英國老牌媒體《衛報》也在隨后傳出關閉Facebook應用的消息。
傳統媒體往數字化的轉變有幾個方式:搜索引擎、門戶網、社會化媒體。事實證明,沒有哪一條能為媒體帶來值得一說的盈利——對于非體制內的媒體來說,商業上的潰敗等于全盤的潰敗,缺乏市場激勵,任何關于影響力、意見領袖、時代良心之類的愿景都難以為繼。
毫無疑問,這并不意味著數字化是錯誤的,只是在進行這個步驟的同時,媒體必須擺脫以傳統廣告為主的商業模式,發掘新的現金流產生方式。目前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彭博社,他們的主要盈利點是一種名為“盒子”的金融交易的終端產品,華爾街交易員辦公桌上,裝備的都是這款高速運轉并有海量金融數據入口的終端電腦。31.5萬名終端用戶貢獻了彭博大約85%的營收,他們每年要繳納兩萬美元服務費。
當然,并不是所有媒體都擁有彭博社的品牌、資金和技術能力。不過,總體思路是一致的:在傳統廣告下滑、新型廣告累積不足的情勢下,依托媒體定位橫向拓展,探索現金流的產生點。
2013年,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的戰爭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