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部蘋果iPhone手機的背后,都印有這樣一行話,“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由蘋果在加利福尼亞設計)”。也許再過幾年,這話就會換成“Made in USA”。在喬布斯時代,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在未來,美國制造的蘋果產品又將成為可能——2012年12月,蘋果公司CEO庫克對外表示,蘋果計劃于2013年在美國花1億美元打造生產線,生產部分蘋果產品。
蘋果不是第一個計劃將生產線回歸美國的企業,之前GE、惠普等企業已經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回美國本土。甚至在傳統領域,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在美國戶外用品連鎖店REI的網站上,產品特性的選擇欄里專門列出了“Made in USA”的選項,不過目前入選的產品不多,也就一兩款。
至于回歸的原因,既有美國國內政治上的原因,也有這些企業出于成本、供應鏈等多方面的考慮。在Computerworld的一項調查中,有40.89%的參與者認為這是富士康事件后的公關行為;還有31.9%的人認為這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大部分產品還是會在亞洲生產;12.25%的人認為這是為了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供應鏈問題;9.39%的人認為這是對公眾擔心工作機會外流的回應;5.57%的人認為此舉會幫助蘋果節省運輸費用。
對此鴻海旗下富士康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富士康正尋求擴大美國制造業務,以滿足客戶希望“讓更多工作在美國完成”的目標。
當然也有反應強烈的。有部分人士認為,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后,“市場換技術”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對于這種回流的趨勢,中國需要有明確的應對,甚至是反制措施;也有“悲觀”人士認為,隨著3D打印技術日益成熟,人力勞動大規模地為機器所代替,制造工廠向發達國家“回流”的趨勢將會提速,中國制造業的前景將更加堪憂。
對于前者,在商言商,這種反應也算正常,既然干了代工這件事,也許就要隨時迎合客戶的需求。至于后者的兩種反應,則有些過度了。花旗集團副董事長、美國商務部前部長古鐵雷斯曾經表示,“制造業回歸”很難是一個長期性的政策。而且也有美國企業表示,即便是將生產搬回美國本土,在中國的采購項目還會增加,因為中國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短期內,在這種潮流影響下,中國某些企業可能會很受傷。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中國制造企業在這種潮流的“刺激”下,能夠脫離原有純粹拼勞動力成本的發展道路,走上通過創新等手段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的高端制造業發展道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