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英特爾現任CEO、62歲的保羅·歐德寧(Paul S. Otellini)突然宣布將于2013年5月召開的英特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從CEO位置上退休。
歐德寧1974年加盟英特爾,從財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一步步進入英特爾的核心管理層。擔任CEO 8年來,他將英特爾的年營業收入提升近40%;歐德寧主導了奔騰微處理器的推出,為英特爾占據PC芯片市場立下赫赫戰功。
但是,相比偏執狂安迪·格魯夫、摩爾定律之父戈登·摩爾、學院派的克雷格·貝瑞特,歐德寧的身上,缺少了強勢的個人色彩和濃重的標簽。他長相謙和,沒有進攻性,很安靜。也許正是這樣的特性,讓他在領導英特爾這艘巨輪向移動互聯掉頭時不夠果斷,多次錯失先機。
多年前,英特爾曾推出用于智能手機的X-scale處理器,并為此投入了100億美元,花費長達10年時間進行培育,但X-scale未能取得成功,最終英特爾將通信及應用處理器業務出售。現在,能回憶起這款移動處理器的人寥寥無幾;2008年,英特爾推出凌動處理器,準備重返移動通信市場。而那時,iPhone和Android才剛剛起步。但由于那時用于移動通信設備的Moblin操作系統尚未成熟到可以搭配凌動處理器,英特爾再次失去了先機。
IDC曾預測,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6.86億部,而英特爾的份額還不到1%。如果當年英特爾沒有退出智能手機芯片領域,現在ARM可能不會獨霸市場,英特爾也不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另一方面,隨著平板電腦正在不斷侵蝕傳統PC的領地,英特爾主導的超極本顯得有些招架不住。就在宣布退休前一個月,歐德寧還表示,今年會有超過140款酷睿超極本發布。
歐德寧給英特爾制定的目標是:用“二合一”超極本制衡平板,到2012年年底占據消費類筆記本銷量的40%。但來自IDC 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超極本出貨量僅50萬臺,遠低于市場預期。
從1992年起,英特爾就已經成為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并在過去的17年一直保持第一。但是, 2012年第二季度,基于ARM架構芯片產品的出貨量約20億顆,其中有一半來自手機。高通第四季度財報也顯示,其在市值上首次超過了英特爾。面臨對手不斷地攻城略地,疲憊的歐德寧曾表示,“是時候向下一代領導層過渡了。”他已經不想再等到65歲的退休年齡,而是在英特爾處于變革的關鍵時期毅然離去。
有人說,歐德寧的退休是為不重視移動市場的戰略失誤買單;也有人說,英特爾需要更大膽的領導來指揮更大的變革。但不管怎樣,想要扭轉英特爾在移動市場的被動局面,必須讓業務更明確。英特爾和PC占主導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移動互聯時代的迎戰已經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