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最后一天即將過去,人們并沒有迎來所謂的世界末日,但是,日企卻并不一定。在亞洲,最能與西方國家經濟持續低彌遙相呼應的就是日益頹廢的日企財報。
松下11月2日發布信息,公司將全年營收預期下調了7%,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本財年凈虧損將達到7650億日元。夏普、索尼也先后宣布2012財年上半年出現巨額赤字,其中夏普預計2012財年全年虧損將達到4500億日元;索尼方面宣布,2012財年上半年赤字401億日元,去年索尼全年虧損4566億日元。現在,松下、索尼、夏普三大日本電視巨頭已紛紛甩賣資產自救,總額達30多億美元。
電子消費產業僅是日本企業集體沉沒的冰山一角。
日本政府12月公布的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顯示,制造業景氣度已經降到了兩年零9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大型制造商們早已經無力掩飾自己的經營慘狀。但日本政府警告說經濟環境仍然低迷。
但是,與外部影響相比,研發投資削減、缺乏創意和變革的勇氣,令企業死氣沉沉,才是日本企業抵抗能力減弱、積病不起的關鍵。
以消費電子類市場為例,日本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經歷經濟泡沫之后,就出現只強調利潤率和財報漂亮的風潮,董事會并不喜歡看到大把的錢投入到研發上。而這一時期,三星和蘋果卻開始在消費電子領域大量投產研發,并最終成為智能手機領域的霸主。
最后就是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目前進入四核時代,而索尼還抱著雙核不放,操作系統無亮點、售價居高不下,這與歐美品牌或三星對市場變化快速做出降價反應的速度成了強烈對比。
作為全球的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整體身份認知已經與制造業聯系在一起。有媒體曾表示,之所以日本尚未觸發歐債危機式的市場動蕩,靠的是日本的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在零利率下不斷購買一個技術上已經破產了的政府債務。
即便如此,日本制造業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日漸衰落。20年前,日本經濟產出占全球GDP的14%,如今只有不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