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稱,中國華為和中興公司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建議阻止這兩家企業在美開展投資貿易活動。隨即兩家企業均回應稱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忽略了目前全球通信市場的技術和商業現實。
華為面臨的最主要指控之一,是如果美國政府允許它為Verizon等運營商建設網絡,它有可能會在軟硬件中留下后門,如此一來,它在中國的“朋友們”,就會利用這些后門攻入數據庫,或在戰時關閉網絡。
一時間,“安全威脅說”、“幕后推手說”、“刻意丑化說”、“拉攏選票說”、“貿易保護主義說”等各種報道讓人眼花繚亂,難以厘清;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也相繼做出回應,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反對。
幾天以后的10月17日,來自路透社的報道稱,一項由美國白宮委托、歷時18個月的調查顯示,沒有證據顯示華為公司在美國從事任何間諜活動。
對華為和中興而言,在這個越來越復雜的全球博弈時代,對話的元素已經涵蓋了美國政府、中國政府、美國企業、中國企業甚至媒體和消費者。
華為、中興的遭遇頗為典型,它折射出了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階段性特征。經過數十年的滲透,中國企業依靠成本優勢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國際競爭環境的巨變,迫使華為和中興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新能力。這個階段,除了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外,適應國際企業規范,加強與所在國家政府、媒體、公眾的溝通能力變得尤為重要。此外,除了做生意賺錢,中國企業還要讓對方政府覺得你是一個企業公民,要對當地的發展有一定承諾。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的多事之秋,中興過得比華為還艱難。
還未從在美國被“封殺”的泥沼中自拔,中興通訊三季報顯示巨損,金額高達19.45億元。消息一出市場嘩然。中興將業績下滑的原因,歸咎于部分國際項目工程進度延遲、國內運營商集采模式的改變,以及歐亞和國內較多的低毛利率合同在該報告期內確認等因素。但是各種傳言也如紙片飛來:管理層的隱秘利益分配體系、對高層的唯命是從、缺乏創新精神、無力協調部門之間的關系、5275億元巨額銀行授信埋下的償債隱患、高達20%的裁員比例……
面對如此窘境,中興準備把所有資源集中在優勢市場和產品領域;同時,做一些“減法”,對無法帶來長期收獲的弱勢市場和虧損市場,進行結構性改變。不過,“減法”之舉只能改善中興的賬面狀況,對于中興主業的改善與增長起不到實質性作用。電信市場的規律就是對大勢和時機的判斷和押注,中興在“大國大T” (全球主要的電信市場和頂級的運營商市場)和4G上押下了巨額賭注,期待見分曉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