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互聯網是對傳統互聯網的顛覆。“目前國內惟一獲得移動互聯網門票的是騰訊,因為他們做成了微信。”要得到產品經理出身的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的稱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他還是業內公認的“騰訊宿敵”。“微信實在太性感了!”
來自競爭對手的褒獎,對微信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它也不斷用驚人的增長數據加以回應。2011年,微信徹底壓倒小米的米聊成為國內移動即時通信市場的領軍者;2012年3月,微信用戶數突破1億;2012年9月,突破兩億;12月14日,馬化騰透露微信用戶數將在1月份突破3億……不斷縮減的擴張周期甚至已經開始讓中國移動這樣“不可一世”的電信運營商產生了“恐慌”。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傳統運營商業務正在受到猛烈沖擊,使得運營商原來的短信、話音,甚至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了很大挑戰。”中國移動總裁李躍甚至罕見地直接“點名”了騰訊的微信,“為什么用戶使用微信而不使用中國移動自己的飛聊等相似業務,這是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產品的差距。”
如果只是用戶數和流量的爆炸式增長,那么微信在2012年的表現只能算是“情理之中”——真正讓事情變得不同的,是4.2版本之后加入的微信公眾平臺。開放API、吸引第三方入駐,意味著騰訊開始在移動互聯網打造“去中心化”的平臺級應用,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中國傳統互聯網豪強在移動互聯網上真正意義上的“開放”。
至此,微信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一款單純的即時通信類工具應用,O2O、CRM甚至“類App Store”都成為了它的涉獵對象,微信的產品形態正向著縱深延展,移動基礎服務平臺的雛形初現。與此同時,服務提供商、用戶以及騰訊公司本身對這個產品的期望也都開始產生了顯著變化。圍繞公眾平臺,三者在定位、營銷、體驗等層面開展了多層次的爭論和博弈。
開放的道路是坎坷的。如果說2011年,微信成為了一個萬眾矚目的明星產品;那么在2012年,微信則成為了承載整個業界探路者的角色——移動互聯到底應該如何開放,如何盈利,如何設計產品?所有人都在等著微信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