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豆瓣網改版都會引起爭論,這次也不例外——首頁引入一條黑色導航條,躲在左上角,核心產品列在其上。點擊黑色導航條的某個產品后,在首頁一級欄目中便展示該產品的相關功能。可見,豆瓣希望用戶專注某個領域,要么社交,要么音樂、讀書或小站等服務。為什么這樣做,這是否代表著網站的趨勢?
豆瓣2005年成立,至今尚未盈利。它的作風與國內大多數SNS網站路數完全不同,相對低調,用戶群體多為文藝青年,整個網站界面簡單,沒有太多廣告,完全由用戶自建小組、貢獻話題。由于是書評、影評起家,過去的盈利模式是為卓越網、當當網等網站導入流量,完成交易后分成。
看看豆瓣的商業模式。這些年豆瓣網從單純的導入流量變為植入廣告。這種廣告與用戶自身特色高度吻合,以創意、設計為主,打的是溫情牌和文化牌。除此以外,與影院合作,在線訂座,還有電子商務的雛形。更為重要的是,豆瓣已有了平臺化的趨勢,可讓用戶提供內容,銷售電子書。
有了平臺化的方向,豆瓣才一次次改版。這次更為徹底,調整產品結構和方向,核心仍舊是Web 2.0——以用戶為中心,讓用戶貢獻內容,在內容的基礎上產生價值。
在這個思路下,豆瓣的移動端也不會做大而全的平臺,而是做各個獨立產品的APP。目前有小組、音樂、電影、閱讀、筆記等11款產品,這種獨立品牌產品化與印象筆記同出一轍。也就是說,網站平臺化運營,重視底層架構和后臺數據,前端做好產品關聯和展示,移動端做好各個產品的入口。各個產品獨立發展,如果可能,有那么一兩款移動產品盈利足矣。
這是移動互聯的一個新趨勢。過去的看法是,產品分散,會減弱網站的黏性。現在看,產品獨立發展,有利于強化品牌意識,為整體的平臺化打下基礎。平臺化是這兩年最熱門的話題,大多數網絡產品的平臺化都不徹底,包括百度、騰訊和新浪。
這里要批評一下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兩者是目前國內炙手可熱的社交網絡,發展迅速,但近年來微見頹勢。這兩者最大的弊病是產品設置有問題,在平臺定位中搖擺不定:盲目平臺化,不知道為誰服務、如何提供服務,只是想當然地開放平臺,引入第三方合作,利益分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利益分配也不均衡。
引入謝文的一個觀點:平臺化是一個趨勢,是為這個平臺之上的“城鎮居民”提供良好服務的,包括水電氣的基礎服務。有了這個“城鎮”,再引入各種第三方服務商,適當地收取一定比例的稅收費用,而不是抽取大部分利潤。共同發展才是平臺化的理想境界。
可惜,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社交網站,都是假平臺。恨不得依仗某種領先的工具,圈起用戶之后,立即變現。這種無視用戶群體、無視平臺化的做法,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