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沒有子女,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60歲的“三無女人”樸槿惠一頭短發,氣質干練自信。身為前總統樸正熙長女的她,曾發誓要“打破韓國政壇的男人統治”。在8月20日黨內選舉后,這一誓言似乎要實現了。
如果大選成功,她將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也將是近代以來東北亞地區的首位女性國家元首。
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
生長于政治世家,樸槿惠的生命里從來就不缺跌宕起伏。
9歲時,父親發動軍事政變上臺,年幼的她跟著住進了青瓦臺;22歲時,母親遇刺身亡,她結束留學生涯回國,將寶貴的青春用于履行“第一夫人”的職責;5年后,連任五屆總統的父親也遭刺殺,一夕之間,她與弟弟妹妹被迫離開權力中心,銷聲匿跡近20年。重返政壇后,她本人又遇刺,在選舉活動上,一名男子在她臉上劃下了一道長達11厘米的傷口。
而現在,這位前獨裁者之女決心成為韓國首位女總統——8月20日,她被執政的新國家黨正式推舉為第18屆總統候選人。
樸槿惠參選,或許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如果只有我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等我去了之后就不能堂堂正正地見父母。”于是在1997年,她重新踏入曾給她留下悲傷記憶的韓國政壇。
2007年首次競選大國家黨黨內總統候選人時,她曾說,“我一定要完成父親未完成的兩件事:推動大韓民國的先進化;回報在那一時期經歷了痛苦的人們。”
今年8月20日成為總統候選人后,她把當前的韓國定義為“危機的時代”。在她看來,韓國需要一位“準備充分”且“意志堅定”的領導人,能在經歷了以經濟增長為主的工業化時期和以分配為主的民主化時期之后,創造出一個讓所有韓國人都幸福的第三時期。
“我將走一條超越理念和階層、地區和世代、產業化和民主化,全體國民都一起前進的‘國民總統’之路。”她說。
踏著父親的足跡,樸槿惠走上朝青瓦臺邁進的道路——但這一次是通過民主選舉,而非軍事政變。
與其他候選人不同,她是在重回自己長大的地方。不再是那個站在父親身邊、斯文安靜的年輕女孩,而是一個行事果斷、務實,與民眾握手握到纏上繃帶還要繼續的政治家。在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她一再創造競選奇跡,五度競選成功,成為“選舉女王”和韓國最受歡迎的議員之一。
跌宕起伏的幾十年
老一輩韓國人,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那個溫柔的“大令愛”陪父親接見外國大使的情景。落落大方、文靜有禮的她,讓韓國人甚有好感。
但完美的外表下潛藏著外人難以洞悉的復雜生活。父親發動政變時,樸槿惠還在上小學,多年后,她回憶說,作為一個在職總統的女兒,生活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在中學的生活記錄本上,成績總是全班第一的她收獲的評價卻是:“過度的成熟”和“因過度慎重而沉默寡言”。
母親陸英修對樸槿惠影響很大,雖然貴為“第一夫人”,但她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簡樸的風格。樸槿惠的中學同學還記得,“她經常只帶來大麥飯和醬土豆菜”,沒有任何外國文具,看見同學的日本文具,她羨慕地說“好漂亮”。
2008年,樸槿惠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在義賣會上一定不忘找零錢的母親,總以最樸素的方式教育我”。至今,出現在公共場合時,她還戴著母親留下的首飾。
由于父母在日據時期一度生活在中國東北,母親說得一口“東北味”普通話。樸槿惠也精通漢語,對儒家思想頗有了解,并曾借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度過了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光。
中學畢業后,她考入西江大學電子工學系,母親希望她學歷史,她卻堅定地以理工科為志向,夢想成為一名教授。
1974年8月,正在法國留學的她接到了大使館的通知:立即中斷學業回國。不明所以的她馬上動身,在去機場的路上,眼光掃過路邊的報攤,她看到了頭條新聞:樸夫人遭刺殺。
她就這樣得知了母親的死訊,“像鋒利的尖刀深深刺進心臟,劇痛陣陣襲來”。
在紀念韓國光復29周年紀念活動的現場,陸英修被朝鮮人文世光槍殺,樸正熙之后無意再娶。樸槿惠從此便為母親代行起“第一夫人”的職責,她在日記中叮囑自己:“現在我最大的義務是,讓父親和國民看到,父親并不孤單。灑脫的生活,我的夢想,我決定放棄這些。”
那是1974年11月10日,放棄自己人生的樸槿惠,年僅22歲。
樸槿惠代行“第一夫人”職責約5年時間,韓國《中央日報》對這段歷史毫不掩飾地指出,“崔太敏倚仗樸槿惠的勢力在多領域介入權力事務,助長了不正之風”。
彼時,外界已日漸掀起了批評獨裁統治的熱潮,很多昔日“父親的老部下”都成了這個批評群體的“急先鋒”。“誰知曾經溫柔親切的人,日后不會是利害關系分明的人呢,虛浮的人際關系。”她在日記中寫道。
這段經歷鍛造了她堅定冷靜、頗有忍耐力的性格,她后來被稱為“冰公主”。一位與她共事多年的官員說,“她看起來像是鑄上了層層鎧甲,感覺不再信任任何人。”
此后的18年間,她在一些私人團體任職,且至今未嫁。
曾有一次,她提到自己所愛的人:“回頭一想,我的初戀就是三國里的趙子龍啊,每當他登場時,我的心總跳得厲害。”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