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9月26日,安倍晉三從小泉純一郎手里接過“相印”,成為日本戰后最年輕的首相,被譽為日本政壇的“希望之星”。然而,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在短短一年內,他從聲望高企、春風得意,迅速淪落至民心盡失、四面楚歌,不得不提前下臺,黯然收場。 2012年9月26日,他“東山再起”再次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成下屆首相最大熱門,并針對釣魚島之爭強硬表態。“卷土重來”的他,是否會重蹈覆轍?又將給中日關系帶來怎樣的影響?
安倍晉三出身于顯赫的政治世家,有“純種政治家”之稱。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榮作都曾擔任日本首相,父親安倍晉太郎曾任外相并差點成為首相,祖父安倍寬為眾議院議員。在這幾位長輩之中,對安倍影響最大的要數他的外祖父、日本前著名“鷹派”首相岸信介。安倍晉三的童年基本上是跟隨母親洋子在外祖父岸信介的身邊度過的。岸信介是日本侵華時期操縱中國東北偽滿政府的五大頭目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定為甲級戰犯而鋃鐺入獄。1952年,岸信介獲釋,剛一出獄就大力鼓吹重整軍備、再建“大東亞共榮圈”。1957~1960年,岸信介成為日本首相,其間曾多次發表強硬的反華言論。
安倍晉三跟隨這樣一位“鷹派”外祖父長大,必然深受其影響,其身上的“鷹派”特點在“朝鮮綁架日本人質”事件中得到充分體現。2002年9月小泉首次訪問朝鮮期間,身為內閣官房副長官的安倍晉三陪同訪問。隨后日朝雙方在“朝鮮綁架日本人質”問題上激烈交鋒,安倍主張日本必須同朝鮮進行“堅定的談判”,并聲稱:“如果他們(朝方)不真誠回應,我們必須考慮采取各種措施。”其激烈言辭頗得日本媒體的追捧。在隨后的事態發展中,5名日本人最終乘政府專機回到日本。在輿論渲染下,“人質事件”成為當年日本最大的新聞之一。安倍以其一貫的強硬姿態博得輿論和大眾廣泛贊許,政治聲望和人氣急劇攀升。2006年7月10日,在朝鮮試射導彈之后,安倍晉三公開稱,日本有必要考慮擁有“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美國《紐約時報》說,安倍晉三的“先發制人論”,是迄今為止日本政界公開發表的最強硬的對朝言論。
安倍晉三非常善于利用大眾媒體,經常就國民關心的問題或敏感問題慷慨陳詞,給人以直率、快人快語的印象。安倍晉三曾在早稻田大學發表演說時稱,“使用核武器不違背憲法”,“(擁有)原子彈在憲法上不成為問題”,“使用遠程彈道導彈在憲法上也不是問題”……這一系列表演得到了日本“鷹派”和右翼勢力的拍手喝彩。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便對其贊不絕口,稱其“不愧是岸信介的后代”。 “國家利益優先”是安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標榜的新保守主義“國家觀”,明顯帶有岸信介的“鷹派強國論”色彩。他力主修改憲法,實行集體自衛權,主張改變日本的戰敗國形象——既不受“和平憲法”的束縛,也不背歷史包袱。“鷹派”言論成了安倍晉三成名的重要“秘訣”。安倍強硬的“維護國家利益”的鷹派姿態,迎合了一部分日本國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因此,他在日本國民中的支持率“水漲船高”。與過去自民黨總裁上臺主要靠資歷、業績和派系實力相比,安倍在仕途上采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手法:靠敏感話題贏得媒體好感→媒體報道增多→知名度提高→民意調查排名攀升→黨內各派爭坐他的“順風車”→贏得黨內多數支持→競選總裁取勝。
2012年9月26日,安倍晉三在最大在野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逆轉擊敗競選對手,時隔6年,再次當選自民黨總裁。而在現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支持率不斷走低的情況下,安倍晉三重掌“相印”的可能性極大。值此中日釣魚島之爭劍拔弩張之時,安倍晉三的重回日本政壇焦點,也讓國人多了份警惕,鷹派“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最右翼歸來”等詞匯,成為釣魚島之外,中日兩國國民關注的另一大焦點。
安倍晉三的歸來,究竟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或許民眾對野田佳彥為首的民主黨的失望,可以讓安倍晉三乘虛而入,再次奪取首相之位。但是,不要忘了,在日本這個民主國家,民意和國家利益,始終是最終的決策者。無論是對華態度是強硬派、“鷹派”、極右翼還是什么立場,都只有取得民意的支持,才有可能在日本這個相位更替頻繁的國家,坐穩首相之位。
這一次,安倍晉三是否真正準備好迎接民意的檢驗?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