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威斯康星州有個地方電視臺的早間節目主持人詹尼弗·利文斯頓成了網絡紅人。有個觀眾寫電子郵件給她,嘲笑她身材多年一直很肥胖,對青少年的影響非常不好。這個電子郵件讓利文斯頓心情不爽。她的丈夫也比較憤怒,在自己的Facebook帳戶上寫下了此事,表示支持妻子。她的很多同事朋友親人都紛紛出來,支持利文斯頓。
這位主持人后來決定,把這事情公布出來,借此提高公眾對網絡欺凌行為的認識和預防。她在節目中說,她作為一個成人,臉皮很厚,尚能承受這樣莫名其妙的打擊,如果是小孩就難說了。她表示,論到“對青少年讀者的影響”,不如說那位發郵件譏笑他人長相的人,會造成更惡劣的影響。他的做法,是要告訴他人,可以去嘲笑他人的問題而不受懲罰。
她將此事公布出來,形勢迅即逆轉,她把一個對自己的嘲弄,變作了一個反擊網絡欺凌的天賜良機。十月份正好也是美國預防欺凌月(National Bullying Prevention Month)。這位主持人現身說法,使得一個空洞的反欺凌概念,有了一個活生生的面孔。她的做法贏得了觀眾的支持和喝彩。那位不知所謂寫信給她的仁兄,也活該倒霉,不知道自己跟誰在打交道,惹到了一個仗義執言不怕家丑外揚的主持人。
欺凌包括毆打、咒罵,也包括網絡上侮辱他人的行為。在美國學校,反擊欺凌的宣傳很多,我看附近小學“無欺凌學校”(No bully zone)的標志隨處可見。學校教小孩認識到欺凌者常常是內心的懦夫,需要借助打壓他人來提升自我感覺。這樣的說法雖有些“阿Q”, 大部分情況下也是事實。由著小霸王囂張,隨之任之,只會助長其惡習。
家長也需要保持和孩子暢通的溝通渠道,讓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能放心大膽地到父母面前來傾訴,大家商量著一起解決。小孩有問題的時候,父母不可輕易打發,更不可嘲笑或責罵。否則,日后有事,小孩會向父母欺瞞,問題會繼續惡化。
一些社會組織,也幫助家長和學校應對這樣的問題。比如童子軍組織,今年新設的一個項目,是讓小孩子做一個如何應對網絡欺凌和詐騙的游戲,提高兒童對于該問題的認識和應對技能。
現在網絡欺凌現象(Cyber bullying)越來越多,已經成了社會公害。 很多青少年,也使用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甚至微博等方式與人溝通,如果遇到了嘲弄、咒罵的郵件或信息,或許從此一蹶不振,甚至可能走上絕路。大人見多識廣,知道人不能取悅所有人,偶有惡人罵自己幾句,常可一笑了之,不往心里去。小孩閱歷不足,不能對事對人形成成熟判斷,就很難想得開。本來,在成長發育階段,青少年就動輒懷疑自己是否正常。遇到小惡霸的攻擊,往往并不能判別出這是他人行為失當,反會自我責怪。這會讓他們走向性格封閉,情緒低落,輕者開始厭學,重者會造成成年后心理的長期壓抑。
網絡欺凌毒化了網絡環境,不但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有時候網上的污言穢語和惡毒攻擊、威脅,連成人都不能正確面對。在網絡和手機普及的今天,如何培育網絡禮儀,如何抗擊網絡欺凌,這應該是小網民需要去培育的技能,也是很好的公民訓練。
(摘自《南方都市報》2012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