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索馬里總統選舉塵埃落定,和平與發展黨領導人哈桑·謝赫·馬哈茂德在當天宣誓就職,從而成為索馬里這個多災多難、戰禍連綿的“非洲之角”43年來第一位正式當選的總統,并以此結束了長達8年的過渡政府時代。
此前的幾任過渡政府總統,要么是軍閥甚至割據勢力領袖出身,要么索性是今天仍在和政府及國際社會對抗的伊斯蘭法院聯盟(ICU)等極端勢力中分化出來的勢力首領,他們雖打著“中央政府”、“合法當局”的旗號,實質上卻僅僅是一個或幾個派系、地區、部族、教派、武裝的代言人,政治、治安、經濟等方面一無建樹,貪腐等丑聞卻不絕于耳。與之相比,當選的馬哈茂德系學者、教授出身,既未卷入以往的各種混戰、殺戮,又未如某些政客那樣流亡海外,而是一直留在摩加迪沙的學院中任教,并相繼為聯合國各機構和各種非政府組織服務,成為索馬里人熟悉、信賴的名人。
正如許多分析所指出的,沒有血債可以令馬哈茂德一身輕松地上任,較高的知名度、民眾(尤其青年人中)良好的口碑,便于其推行自己的政治訴求,和聯合國及國際社會的良好合作關系,又讓這個至今仍不得不嚴重依賴國際社會扶持的脆弱政體,可以繼續保持國際“血管”的暢通。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學者,馬哈茂德和穆斯林兄弟會的索馬里分支——Al-Islah關系良好,這也使他能得到相當一部分宗教保守勢力的諒解。對于一個“國齡”不長、分裂和內戰年份卻絕對不短的、族群嚴重割裂的國家,這些素質顯然是彌足珍貴、甚至亟需的。
“亂世之民易治”,飽經戰亂的索馬里人早已厭倦了沒完沒了的仇殺、紛爭、混亂和戰禍,渴望和平、清廉正直,希望得到充足的生活資源、安全的社會環境,得到教育和經濟的投入和發展,正因如此,他們才在ICU倒戈者艾哈邁德和“清流”馬哈茂德間選擇了后者,并對他寄予厚望。
自2000年起,國際社會就不斷試圖為索馬里輸入和平,甚至為這個長期陷入無政府狀態的地區“輸入”一個國家,2004年成立的過渡政府最初在肯尼亞,繼而在索馬里鄉村“辦公”,直到2007年才在埃塞俄比亞軍隊的直接干預下進入首都摩加迪沙,但長期陷入號令不出首都、甚至不出總統府四門的尷尬,以至于不得不靠非盟索馬里特派團(AMISOM)的武力,幫新政府打出一塊干凈地盤。新政府的成立,以及其獲得的人氣支持,有助于減少索馬里未來對“輸入”的需要,幫助這個國家逐步走向自尊、自給、自救之路。
然而必須正視問題的存在。
無血債無地盤無派系是馬哈茂德的優點,卻也是其最大的弱點:在索馬里這個習慣了“強權邏輯”的地方,缺乏實力就意味著他的權威無法離開國際社會的卵翼。盡管近年來國際社會努力幫助索馬里建軍,但建筑在沙灘上的空中樓閣,其基礎畢竟是脆弱的。不僅如此,馬哈茂德尚未當選,其執政黨便傳出賄選等諸多丑聞,這表明即便“清流”,也未必沒有被污濁的可能性。
雖然號稱是“聯邦共和國”,但索馬里實際上仍是四分五裂之局:北部的“索馬里蘭國”早成治外之邦,甚至連汽車靠哪邊行駛都和摩加迪沙相反;“邦特蘭國”和“索馬里西南國”等“自治國家”倒是擺出“擁護統一”的姿態,可也僅僅是姿態而已,其擁兵自重、割據稱雄的實質并無改變;被逐出首都的極端勢力索馬里青年黨(Shebab)仍控制著最大港口基斯馬尤,新政府恐怕還得靠非盟軍隊才有望收復。值得一提的是,索馬里海盜收藏肉票和銷贓的重要窩點,是索馬里蘭境內的柏培拉,這里事實上自1991年起便自行其是,新政府對之鞭長莫及。由此可見,指望好不容易擁有一個總統的索馬里新政府自力更生恢復境內安土是奢望,希望其綏靖海疆,消除海盜隱患,只怕更是緣木求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