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出差數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無論是當地風土人情,還是風景地貌,都讓我回味不已,甚至引起我對地區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思考。
乘飛機從莫斯科飛往俄遠東地區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我真正感受到了俄羅斯領土的遼闊。莫斯科并不是俄羅斯最西面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不是俄最靠東的城市,然而從莫斯科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卻要8個半小時,再加上7個小時的時差,令我們一行幾個年輕人都感到吃不消——這是一個飛了8個多小時仍未飛出其國境的國家。
從符拉迪沃斯托克返回莫斯科的航程中我的座位正好靠著舷窗,從飛機上俯瞰廣闊無垠的西伯利亞,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什么是地廣人稀。視力所及范圍內一片綠色,無邊無際的森林中間不時出現一個個波光粼粼的湖泊。偶爾能看見一兩條筆直的線,那應該是公路或者鐵路吧。飛行很久才能看到一個居民點,看樣子規模也不大。相對于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俄羅斯不到1.5億的人口數量顯得有些單薄;但是西伯利亞聯邦區和遠東聯邦區更是俄羅斯人口最為稀少的地區:在這兩個聯邦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居民不到2.5個。
西伯利亞這片廣闊的土地,資源十分富集。從飛機上隨便一瞥便能知道,這里木材資源極為豐富。據統計,西伯利亞聯邦區的木材蓄積量占全俄羅斯的一半以上。此外,這里鉛、鉑和鉬等貴金屬和稀有金屬的儲量均占全俄總量的80%以上,石油探明儲量占全俄石油儲量的77%。早在1763年,俄國科學院院士羅蒙諾索夫就預言,俄國的強大有賴于西伯利亞。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自蘇聯解體以來,這里的人口規模逐年萎縮。失去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強力財政支持和補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經濟發展一度陷于迷茫。沒有規模經濟優勢,物流成本高、生活成本高、就業機會少,形成惡性循環,當地很多居民選擇了離開。自1991年至2010年,20年間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人口減少了25%。
這次我們先后到訪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伊爾庫茨克。兩座城市都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最大、人口最為集中的城市之列,然而我們在這里感受到的卻是寧靜。不緊不慢的生活,晚上7點或8點就關門的商場商鋪,都再清楚不過地表明,這里的商品經濟還遠未達到火熱的程度。
留住人才,吸引人來,聚攏人氣,喚醒沉睡的西伯利亞,成了俄羅斯政府西伯利亞和遠東開發戰略的關鍵。然而也許是過去20余年的經歷消磨了人們的樂觀態度,不少當地民眾對俄中央政府的決心、政策力度和實施效果似乎持相當的保留態度。對于俄中央政府雄心勃勃的西伯利亞和遠東開發戰略,當地市民則平靜地說:“還是讓我們等著,一起看看政策的實際效果再說吧。”
(摘自《文匯報》201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