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保的角度,倒掉一碗飯比扔掉一堆塑料制品的罪惡感要小一些,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剩飯不出三天會腐爛降解。但是,長期關注香港的食物浪費、垃圾處理的獨立記者陳曉蕾說:“如果你吃一盒叉燒飯,十塊叉燒只吃了七塊。你死了,七年后已經化為白骨,可是你吃剩的三塊叉燒,埋在填埋區域十年都不化。”
香港的三個垃圾填埋區即將飽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廚余——剩飯剩菜、瓜皮果殼、超市處理的過期食品。但是,單純從道義上譴責浪費,作用有限。陳曉蕾在內地看到餐桌上居然有鮑魚剩下——餐桌浪費背后有面子的問題,也有體制的影響。比如,鮑魚或許是“三公”消費的一部分。
“剩飯問題”無法單純依靠政府頒布的某條法令,或者由政府主導的某項運動來解決。陳曉蕾告訴我們,在香港,他們依靠社區市民和活躍于社區的NGO長期不懈地努力。
“你們現在吃的,全部都是撿回來的。”
紅白蘿卜絲拌黃瓜、粉葛炒絲瓜、蒜蓉娃娃菜、菜遠萵筍、番茄水瓜煮豆腐、紅椒絲炒哈密瓜。米飯有菜飯和紫薯飯,另有木瓜雪梨糖水。在香港,這一餐六菜一湯外加甜品只需20港元。但是,當做這餐飯的社區NGO“食德好”的負責人說,“你們現在吃的,全部都是撿回來的”,聽到的人都會驚得停下筷子。菜市場被丟掉的菜葉是垃圾,垃圾怎么能吃?這代表了多數人的看法,但在“食德好”吃20元午餐的人都說撿來的菜既美味又安全。
每周一和周三,“食德好”的四位阿姨就上街撿菜了。時間一長,她們與富善街露天街市的小販建立了聯系,將小販賣不動的蔬菜、水果收集起來,摘去黃葉、切去表面的傷疤,做成實惠又營養的午餐提供給工會培訓的失業者,通常是六菜一湯,還有甜品。
對“食德好”的阿姨來說,用心地做每一道菜,就是給食物應有的尊重,因為即便是差點被扔進垃圾桶的食物,也耗費了土地的肥力、陽光、空氣和農夫的汗水。“食德好”工作人員曾現場示范如何將剩余的青菜腌制成酸菜,以此向市民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垃圾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
《好撒瑪利亞人法》的精神
“環保是一個很生活的題材,需要用生活的方法來處理,而不只是頒布某條法令。處理廚余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關鍵是讓市民覺得這件事情需要處理。”陳曉蕾說。所以,每次被問及一個城市該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廚余時,她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解釋。在香港,每一個社區、每一個NGO都會有不同的方法,沒有一個通行的、統一的辦法,也沒有政府強制主導的行為。事實上,“剩飯”問題上,政府還得向經驗更為豐富的NGO請教,需要借助他們的力量深入社區解決問題。
曾經在日本研究過有效微生物的劉家強成立了“微生物技術小組”,培育出香港本土的Bokashi(本來是日語“發酵”的意思),用于分解廚余。本土Bokashi的價格相對低廉,廚余發酵后可以用作肥料,而且使用本土Bokashi,發酵過程中不會有異味,特別適合屋頂種菜的家庭。
樂餉社(Feeding Hong Kong)主要接受食物生產業界捐贈的食物,再轉送給十多個慈善團。香港的很多食品經銷商為了減少庫存費用,會將賣不好的食品整批丟掉。比如,面太脆,影響了口感,就會被丟掉,樂餉社與很多商會都建立了聯系,通過商會就找到進口商,將這些面要過來,由慈善團體送到弱勢人群手中。
惜食堂(Food Angel)主要回收酒店的廚余,他們有自己的食品安全專家,確保食用后的安全。陳曉蕾說,其實由酒店捐出來的食物并不是客人吃剩的,而是廚房多準備的。比如,酒店一天做12個派,正常的消費量大概是10個,剩下的2個預備著應付特殊情況,這最后2個派通常被當作廚余扔掉。
捐助者由于擔心捐出食品會產生一些不可預料的問題,一般都會找律師寫一份合約:承諾捐出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有人食用之后出現問題,不可以訴諸法律。這是遵循了《好撒瑪利亞人法》的精神,該法原意是為傷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責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時沒有后顧之憂,不用擔心因過失造成傷亡而遭到追究,從而鼓勵對弱勢人群施以幫助。
(摘自《新周刊》第3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