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名人司馬南在海南大學演講遭扔鞋引發爭議。支持者以為扔鞋是學生作為弱勢方言論表達的一種方式,無可厚非;反對者以為意見不同可以反駁、辯論,而不應當以“扔鞋”這種暴力方式來侮辱他人人格乃至是傷害其身體。
勿庸置疑,任何公共觀點之爭都應該通過反駁、辯論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但此處的“反駁”與“辯論”卻應該作廣義解釋,即不僅限于語言,而且可以是行為;“武力”則應當作嚴格解釋,即可能對他人人身或精神構成傷害的行為。意見表達可以通過行為來實施,早就為各國有關表達自由的法理所承認,正如“焚燒國旗”這種行為只宜視為意見表達一樣,在一般情況下,對于“扔五毛”、“扔鞋”與“扔雞蛋”等類似不可能對他人人身造成實質性傷害的“微暴力”,也只宜視之為意見表達,而不能視之為暴力行為——當然,若行為人所扔之鞋具備傷害他人的物理屬性(如硬皮鞋、溜冰鞋)、且其攻擊距離與部位能對他人人身造成實質傷害則又當別論。
從現場視頻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在扔鞋之前已先對司馬南的觀點進行了反駁與質疑,并征詢司馬南是否可以扔鞋,而且他與司馬南之間相距至少十排座位以上,最終扔出的鞋也未擊中司馬南,可見,從主觀上說,此學生的“扔鞋”行為以抗議司馬南的觀點為目的,而非為傷害司馬南本人;從客觀上說,其行為客觀上不可能、實際上也沒有對司馬南造成任何傷害,因此,雖然“扔鞋”這種行為是否可以普遍地界定為意見表達尚有爭議,但此事件中的“扔鞋”卻明顯不能構成嚴格意義上的“武力”。此學生以“扔鞋”行為來否定司馬南的觀點,也并非以武力解決觀點,而是在話語權嚴重不對等情況之下的理性選擇。在演講過程中,司馬南可以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卻只擁有短短幾分鐘的提問權(而且還多次被打斷),在這種情況下,語言層面的辯駁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實現——只有雙方話語權均衡的情況下,仍要采取“扔鞋”、“謾罵”等極端表達方式,才能證明行為者的心虛。
在大學演講越來越泛濫、并且請誰演講在大多數時候都已被行政手段操作控的今天,用鮮花與掌聲去歡迎水平低劣的演講者,并不能表現這個大學的優雅與涵養,而只能表現此大學的犬儒與奴化;用“噓聲”、“倒彩”與“扔鞋”來讓自以為是的演講者面臨挑戰與尷尬,才是大學應當具備的血性與尊嚴。任何學者、政客、明星乃至是網絡名人,如果沒有承受“噓聲”與“倒彩”的心理素質,就不要登上大學講壇;如果沒有面對“扔五毛”或“扔鞋”的雅量,就不要到大學講壇上去販售自己的政治意見——真正有尊嚴的學者,寧愿接受學生自發的尷尬質疑,也不愿接受有關部門提前安排好的和諧提問與熱烈捧場。面對種種學校安排(有時甚至是強制性的)的各種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演講,如果學生永遠只會喝彩與鼓掌,而不會“噓聲”、“倒彩”甚至是“扔鞋”,只能說明這個大學精神已死、自由已死。
因此,“扔鞋”雖屬于具有瑕疵的意見表達方式,但在今天這個已經越來越圓滑、越來越庸俗乃至萬馬齊喑的大學校園內,對捍衛大學的演講尊嚴仍具有不可或缺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