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則標題為“民工拒答‘你幸福嗎’走紅網絡”的新聞讓人玩味許久。“你幸福嗎?”“我姓曾。”這段奇特的對話出現在近日央視播出的《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中,類似“雞同鴨講”的問答在網友的過度闡釋下火速走紅,被封為“神一樣的回答”。
其實,若將“你幸福嗎”與“你姓胡嗎”聯想起來,那可能只是一次誤聽,但網友們似乎更希望那是農民工大叔的急智與藏拙,更愿意將之視為一次不合作與不馴從——網友熱捧“我姓曾”的背后,表達的是對宏大空虛的幸福度調查的心理消解。
幸福度調查最初帶來過新奇感,當它戴著民生關懷的柔軟面紗。或許是GDP指數過于冷硬與專業,無法衡量民眾的真實生活質量,更無法促進與普通民眾的親近度,近年幸福感調查和城市幸福排行榜便流行開來。“幸福”這個詞,沒有準確定義,缺乏恒定標準,就像某種安定與滿足的情緒,比如一夜好瞌睡,窮人可以夜夜安眠,富人卻可能寤寐求之、求之不得。但“幸福”的好處是理解門檻很低,每個人心中都有張幸福的圖紙,人人可以畫上幾筆,像聊家常一樣談論幸福。“幸福”的迷幻之處在于,它實現了幸福面前人人平等,仿佛再沒有先后之序、貧富之分、貴賤之別。而最不發達城市與發達城市,也能夠在“幸福度”上一爭高低,幸福被作為新的城市標簽四處派發,哪管網友“被幸福”的抱怨。
我們在談論幸福時,說起來就像知道自己在談論什么一樣。可是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在談論什么,或者說我們知道什么是幸福嗎?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依次遞增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他未將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列入,將二者歸于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到底實現哪些需求,才稱得上幸福呢,還是全部需求都一一滿足,才是最大的幸福?人的不滿足的天性,讓我們很難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非但個人的滿足感很難持久,外力的剝奪與侵犯也是折損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剛剛過去的最長黃金周,創造了最多人自駕游的紀錄。與親友選擇自駕游、愿意且有能力承受景區高價門票的人大可歸于中產階層,正是奔走在追尋求知與審美需要的路上,按理說早已實現了生理、安全、社交(情感)與尊重需求,但旅途中遭遇的吃飯難、如廁難、住宿難,乃至被困于景區甚至被毆打,將人們拖回生理與安全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地步,顛覆了人們對審美之旅的想象。帶著惡劣記憶旅行歸來的人,會怎樣回答“你幸福嗎”?長假8天發生68422起交通事故致794人死亡,這些逝者又有多少不是懷著對幸福的想象出門的?
“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思考的目的即在于認清自己想要的幸福并為之努力。唯有經過不懈努力并實現的幸福才是真幸福,小部分人的僥幸或者說好運絕不是幸福。若是,苦學生僥幸地獲得一份好工作,礦工僥幸地從危機四伏的煤礦回到地面上,乘客僥幸地從車禍頻繁的路上平安到家,老人僥幸地有份退休金而得以終老,他們會自認幸福嗎?如果社會還有不公與不幸,則個人幸福無可炫耀。
(摘自《成都商報》201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