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互動生成式作業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04-02
筆者在“減負增效”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種作業改革的新方式——互動生成式作業。其倡導從作業的提出、確定到解決,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在動態教學中思考探究、生成作業、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探索中成長,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得以提升,既達到“減負”的目的,又實現“增效”的作業改革目標。
一、即時基礎性作業:自主獨立探究。合作解決疑感
作業應基于學生自己的學習需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作業問題。并進行或獨立、或合作的嘗試探究。一般來講,學生能夠通過課前、課中自學以及課中初步交流,形成一些在其自身能力范圍內的可即時完成的基礎性問題,屬于即時基礎性作業。
課前教師應多留點自學時間,讓學生感知教材內容,領悟所學知識,探尋重點、疑點,在自學和預習的過程中,根據自身需要,完成即時練習。由于每個學生的起點不同,教師可以開出“自學作業菜單”,給他們較多選擇權,讓他們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有選擇地完成基礎類作業。內容可以包括:把課文讀通順,不丟字,不添字;難讀音多讀幾遍,并標上記號;難寫字寫一寫,也做上記號;摘錄特殊結構的字;摘錄特別有感受的句子;書上做一些閱讀批注;對課文進行質疑問難;積累相關資料等。對于這樣可自主選擇的作業,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
課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特點及教學目標,進行語文基礎知識、背誦、復述等即時練習。
案例:
《翠鳥》第一段學習片段。
師:你還從哪些方面體會到了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呢?
生:頭上橄欖色的羽毛,翠綠色花紋;背上淺綠色的羽毛;腹部赤褐色的羽毛。
師:劃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作者是圍繞哪句話寫的?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交流后出示:
它的顏色非常鮮艷。( )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 )的花紋。( )的羽毛像( )的外衣。( )的羽毛像赤褐色的( )。
由此形成:
即時作業A.寫一寫: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即時作業B.說一說:把什么比作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即時作業c.背一背:有什么好方法快速背誦這段話。試背誦。
學生在作業形成與完成的過程中,一是鞏固了所學的部分生字,因為填人的詞語中有4個字是這堂課要求會寫的生字;二是理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體會到寫作要有序有條理,同時借助這個順序,當堂進行了背誦;三是借助填空,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
二、即時發展性作業:全員合作互動。共享生成成果
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與作業的生成活動。通過合作互動,每個學生的思維成果為整個班級所共享,從而使課堂呈現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形成即時發展性作業。即時發展性作業具有高效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學生經過認真思考、探究。在課內完成作業。對學生而言,課堂上自主生成的作業問題是著眼于其自身內在需求的,這些動態生成的作業問題更具適應性,他們完成得更快樂、更滿足,教學與作業效率會更高。
在互動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對文本及其情感進行深度的剖析,由此互動生成作業。
案例: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學習片段。
師:大地余震不斷,李博士和那位臺灣青年的生命隨時隨刻受到余震的威脅。
示句: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讀了這句話,你們有什么疑問嗎?讀了這句話,還讓你想到了課文中的哪個似曾相識的場景?
學習小組交流。
班級交流:
小組1:我們覺得那個臺灣青年的心是不可能平靜的,其實他的內心應該可以用波濤起伏來形容的。
小組2:我們認為他是平靜的,否則怎么接受手術呢?
小組3:我們想到了文章開頭寫到的“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這一出場景.我們覺得小錢這時候的內心也是很不平靜的。
師: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那就讓我們結合上下文,用心去貼近這兩位青年的心,聽一聽他們會想些什么,聽到了就寫下來。
每個學習小組可重點選擇其中的一個青年,先小組討論,再獨立寫下來。
互動生成即時作業:想象臺灣青年和大陸青年心里分別會想些什么,寫下來。
寫完后,進行班內交流:
生1:大陸青年:臺灣發生那么大的地震,不知道臺灣人民是不是脫離危險了,現在余震那么厲害,希望醫生和那個捐獻的臺灣朋友不要冒這么大的風險做手術啊!但愿救我命的骨髓能順利取出。
生2:臺灣青年:我的親人不知道有沒有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我想你們,兒子對不起你們,大陸有一個青年急需我的骨髓救命,我一定要救活他!這么多的余震,但愿不要把房屋震塌了,懇請上帝保佑我們吧!
這個片段中,每個學習小組成員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盡量提出新問題,小組間就各自不同的問題進行交流,繼而生成即時作業,并實現作業“共享”。一方面,學生結合上下文,走進人物的內心,深切地體會到兩岸人民心中想著彼此、一心為他人著想的血脈親情,是對文中所體現人文內涵的感悟與再次升華;另一方面也是一次有效的讀寫結合練習。
三、延時發展性作業:互動拓展延伸,促進升華發展
在即時作業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的情況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自學、交流過程中的“空白點”進行再思考,提出有價值、創新的問題。鼓勵那些學有余力、對問題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生課后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將探究成果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由此形成延時發展性作業。延時發展性作業具有高效性和發展性,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允許學生在課后經過認真思考、探究、實踐后再解答。
案例:
第七冊第三單元中的課文都是童話故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了解童話的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在讀完這些童話故事后,筆者問孩子們:“欣賞了那么多精彩的童話故事,如果讓你來給自己布置作業,你會布置什么作業呢?”
教師先讓同學們在學習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由小組選出最佳作業,在班級進行交流。
小組1:推薦優秀的童話故事。
小組2:由小組的同學一起來編寫和表演童話劇。
小組3:講童話故事,班級組織一次“童話故事大比拼”。
小組4:我們決定自己創作編寫童話故事;我們想把《小木偶》的故事再編寫下去。
小組5:我們想小組合作把《巨人的花園》改編成漫畫故事。
教師當即宣布:“好,給你們一周的時間去完成你們想做的事,當然,小組成員必須一起合作完成哦。”
這樣的作業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生成的,由學生選擇的,是學生最想做的事情,這必然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它適應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它也滿足不同興趣和特長孩子的需要,使他們能發揮自己的專長.體現個性。作業的過程是一個實踐、探究和創造的過程,也是一個挖掘和展示學生的潛能,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以張揚的過程。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