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05-01
作業在教育活動中占著重要地位。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鞏固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優質的作業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造能力的開發。
作業的目的不外乎有兩種:一是學生通過及時練習,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學生將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新課程下的作業應當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樂趣。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水平差異,改善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嘗試以下三點做法:
一、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水平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這樣會造成學生發展的不平衡,同時還會造成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受到遏制。引導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可發揮性,便于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
在教學中,筆者把作業設計成三種類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A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這適應優等生的培養;B題型難度低一層次;而c題型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有利于學困生的培養。比如在上完《蒲公英的夢》一課后,設計了以下三類作業,讓學生自選一題。A.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我們應該做些什么?B.在蒲公英的夢中,你想對破壞環境的人說些什么呢?C.摘抄課文中你喜歡的詞句。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作業,就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布置實踐型的作業
一直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讓學生總保持一種新鮮感,使學生不覺得是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被動做作業。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續寫。在學完課文以后,為了加強思想教育,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勵他們順著作者的思路把課文寫下去。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如學完《新型玻璃》一文后,讓學生續寫:你還能發明什么樣的新型玻璃?通過續寫,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文中蘊含的普通玻璃和新型玻璃各有各的長處及用處,不應妄自菲薄的道理。
(二)排演課本劇。對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強、故事生動的文章,可以布置學生自愿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學生編課本劇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很好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這項作業很花工夫,但學生對排演課本劇非常喜歡,例如學了童話劇《快樂的王子》后,學生就試著把這個劇本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興趣濃厚。
(三)辦小報。辦小報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很好的辦法。也是學生才藝展示的一個大舞臺。如學習了《桂林山水》一文后,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桂林各種風景名勝的圖片、文章、詩歌,舉辦一次“桂林知識知多少”的小報展覽。這樣既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又擴大了他們的視野。
三、作業聯系學生生活,體現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因此,作為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拘泥于課本知識。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