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實施 問題為本 探究 教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13-02
“問題為本”的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主要是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做出猜想、探索、討論,進行問題分析,再嘗試解決問題,并伴隨驗證和應用”的過程去揭示知識規律,求得問題解決的教學新模式。
一、適應時代需要,貫徹創新教育
1.以問題為中心的數學教育席卷全球。連續四屆的國際數學教育大會都把問題解決列為一個專題,把培養問題解決能力作為重要目的,我國眾多教育家認為“以問題解決為先導”是改革我國數學教育的突破口,并提出了以問題為中心的數學教學創新模式,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把問題解決看作學生學習的過程。
2.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面對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進行創造性教學,培養有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已成為當今教師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問題為本的探究教學有助于學生不斷強化有價值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具有探究學習的愿望和習慣,具有發現、研究、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能力和收集、交流、處理信息的意識與技巧,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改革常規模式,實行問題探究
1.常規課堂教學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舊的教學習慣以追求教學的短期效果,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討論。其表現為:學生無需探究知識獲得過程,只要記住結論即可;只能將書本知識再現而缺乏問題意識。如: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傳授、學生接受;教師布置作業,學生機械練習。課堂教學應該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因此,以問題為本的探究教學是一種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與學的新方式。
2.問題探究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過程。探究性學習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好問”心理需要,開發探究潛能。探究性教學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
三、實施探究模式。體現“問題為本”
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想、歸納、分析、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運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由誰來解決是區分現代教育觀和傳統教育觀的重要標志之一。如果由教師包辦,讓學生接受結論則是注入式教學,必然抑制學生的積極性,抑制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以問題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結合新大綱精神和當前課堂教學實際,我認為課堂教學應形成一種新的模式。
與傳統的日常教學基本環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變原來的“講授新課”為“引導探究、合作討論”,其意義在于改變“教師把問題講細、講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很少產生問題情境、缺少質疑、抑制主觀能動性”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新模式的實質是以目標為依據,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展開探索,并發揮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展開討論,逐步得出科學的結論,并可靈活運用。
下面結合教學片段談各個教學程序中師生的活動。
1.提出問題:創設情境,產生問題。提出問題有三種方式:(1)學生產生疑問時,老師出示問題;(2)老師結合內容出示問題;(3)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提出問題。要讓學生提出問題,就需要老師立足教材、聯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時可以間接用已有知識處理,只要在學生的語言、概念、事實等之間引起不和諧,就會誘發學生對信息的收集活動和探索行為。這一環節,教師要創設最佳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聯想,學生就可能產生問題意識,就可能主動提出有價值、有創造性的問題。
2.分析問題:引導探究,合作討論。知識的內化必須是學生個體針對問題、根據現有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識,展開思維、產生遷移的過程。所以,要把教學的重心由教會學生記現成結論轉化為引導學生探究。探究的問題應當是本節課知識的重點、理解的難點、學習的關鍵處、新舊知識的比較、思考的方法等。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引導者,創設和諧、寬松、愉悅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大膽求異。學生則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闡述不同見解,呈示思維進程。再展開合作討論。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種體現個人品質與風采的素質。學會合作是21世紀社會人的重要品質。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可以使他們相互了解彼此見解,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思路加以分析和選擇,做出判斷,從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指導解答,獲取方法。在學生合作討論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歸納、討論思維的正誤,讓學生在民主氛圍下自我檢查,自我反省,逐步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善于收集學生反饋的各種信息,指導學生解答問題,決不是傳統教學中的“給予”,而是如何讓學生“獲取”知識。教師的人格魅力盡顯于此。學生則通過交流、討論、比較、分析、綜合等探究活動,進一步明確知識的要點及解決的辦法,獲得正確的結論、方法、規律,并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讓學生參與解答全過程,實現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解決問題”的環節不僅使學生獲取問題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獲得分析問題、探索新知的方法。例如“分類”不僅要掌握分成哪幾類,而且要探討如何來確定分類的標準。
4.綜合運用:概括深化,實踐體驗。這一環節師生共同抽象概括后。要精心設計練習,引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以利于更好地遷移和運用。設計的題目要有坡度。體現層次性,采用“分層配置作業法”,讓好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以問題為本的探究性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學時創造讓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設計一些思考性、實踐性、開放性較強的題目。在實踐體驗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從不同角度闡述問題。哪怕問題是錯誤的。因為“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它會“替”一部分學困生填補認知的空白點,或“替”老師引導出下一問題。有時可通過反思練習、課堂小結或課后測驗,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如: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是怎么學的?還有哪些地方不夠明白?也可以設置課外有研究延伸價值的問題。如:小明今年18周歲,但他只過了4個生日。這是為什么?1900年為什么不是閏年?
四、凸顯學科特點.靈活運用模式
1.新模式是數學觀的現代發展。它是“發現、形成、應用、發展”的數學學習過程的詮釋,是“發現法”教學的發展。其重在以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又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主體意識和創造意識。
2.準確把握,靈活運用。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過于模式化會使教學活動“僵化”,束縛課堂教學,影響教學的開放性。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模式。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