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自主學習數學課堂高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15-02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學科。它比其他學科更為形式化、符號化。這就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困難,也要求他們更為積極地思考、主動地探索。如何創設高效數學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一直思考的問題。現聯系我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創設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的一些認識。
一、前置學習,叩響高效課堂之門
[案例]蘇教國標版三下《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前置學習情況:所有同學都在前置學習單上寫下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大部分學生能正確用字母表示式表示出來,而對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幾乎沒有一人能完整表述。
課堂回放:
師:長方形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教師話音未落,大部分學生舉手要求回答。)
生l: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
生2:這個式子用字母表示就是S=axb。
生3:正方形的面積等于邊長乘邊長。
生4:這個式子用字母表示就是S=a×a.(好幾位學生隨聲附和)
師:你們知道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嗎?(教室里頓時安靜了。過了一會兒,只有寥寥幾個同學舉手回答。)
生:我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有關,只要用長乘寬就能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師:你們能驗證嗎?
生:能!
于是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直尺、透明小方格紙、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按照要求,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一起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充分交流、驗證后,學生逐步探究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我的思考:
本課中,通過對前置學習情況的檢查,我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發現學生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為什么”,所以,教學時我將教學重點傾向“為什么”:在了解公式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數一數,擺一擺,量一量,通過自己的操作真正找到或驗證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進而掌握面積公式的由來。因此,可以說“前置學習,先學后教”是體現“以生為本”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然選擇。對學生而言,通過前置學習,能為他們初步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找出自己的疑難點,做好心理準備,帶著疑惑走進課堂,為課堂學習打好思維的定向基礎。這樣,學生就容易處于主動地位,更快適應課堂生活,使學習過程簡短而有效。對老師而言,通過對學生前置學習的檢查,能迅速找準學生的現實起點,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能在課堂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點撥,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為創設高效課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有效思考
[案例]蘇教國標版二上《確定位置》
在本課的引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小動物們做操情景圖。
談話:早晨,小動物們在做操了。你瞧,它們的隊伍排得多整齊啊!在這么多小動物里,有一個是何老師最喜歡的,它在第四排第二個。你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嗎?
生1:從前往后數第四排,從左往右數第二個,小兔;
生2:從后往前數第四排,從左往右數第二個,小貓;
生3:從前往后數第四排,從右往左數第二個,小豬;
生4:從后往前數第四排,從右往左數第二個,小豬。
師:咦,我最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你們怎么會找出這么多呢?什么原因?
生:看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我們找出的動物都不一樣。
師:看來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那只根據第四排第二個能確定小動物的位置嗎?
生:不能。
師:怎么辦?
生:想一個好方法。
師:對。我們就要采用統一的確定位置的方法。
我的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喜歡的動物做操的情境,讓學生帶著好奇心,滿懷求知欲望找他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激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由于看的方法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呈現了幾種答案。利用這種情境,我拋出問題:我最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你們怎么會找出這么多呢?什么原因?再通過合作和交流,引發學生產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從而領悟了用“第幾排”與“第幾個”進行規定性要求是為了方便人們的交流,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又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生活問題,回歸生活,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構建。整節課上,學生積極動腦,積極表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將他們引入一個“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會”的境界,推動學生的感情波瀾,撞擊他們的求知心靈,激發他們的思維火花,讓他們親近數學,愛上思考。總之,在課堂中,我們要善于創設高質量的情境,引導學生帶著自信去探索.讓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三、善于引領.激活課堂有效生成
[案例]蘇教國標版五上《找規律》
例題一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匯報提煉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完例題一后,我帶領學生走向例題二的教學。
師:我們再來看另一組體育用品。
課件呈現:足球、毽子、羽毛球、足球、毽子、羽毛球
師:你發現這其中的規律了嗎?
生:每三個為一組,依次是足球、毽子、羽毛球。
師:那這一組自左邊起第17個體育用品還是足球嗎?你是怎么想的?
生:17÷3=5(組)……2(個)第17個體育用品是毽子。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余數是2,就看第一組的第二個。
師:那自左邊起第60個體育用品又是什么呢?
生:60÷3=20(組)當沒有余數時,就看第一組的最后一個。
師:你喜歡哪種方法?(再度優化)
生:計算的方法來得更簡便的。
師:那怎樣用計算的方法進行判斷呢?(先自主總結,再小組交流,最后匯報交流。)
生:先要找規律,即每幾個為一組,從而確定除數;再看余數進行判斷,如果余數是1,那就是第一組的第一個;如果余數是2,那就是第一組的第二個……以此類推;如果沒有余數,就是第一組的最后一個。
師:同樣是自左邊起第17個體育用品,為什么結果卻不一樣呢?(對比追問)
生:因為第一組體育用品的規律是每兩個為一組;第二組體育用品的規律是每三個為一組。
師:倘若我將第二組體育用品稍作變化,規律變為:足球、羽毛球、毽子每三個為一組。那自左邊起第17個體育用品又是什么呢?為什么都是每三個為一組,得到的結果又不一樣了呢?(變形提升)
生:因為規律的排列順序不一樣。其中一個規律排列順序是足球、毽子、羽毛球,而另一個規律排列順序是足球、羽毛球、毽子。
師:如果要使自左邊起第17個體育用品是足球,應該如何設計規律排列?用圖片動手排一排。(拓展延伸)
生:只要足球排在羽毛球和毽子中間就行,有兩種設計方法。
我的思考:
在教學完例題一和例題二之后,我及時捕捉兩題間的聯系:同樣是自左邊起第17個體育用品,為什么結果卻不一樣呢?以此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接著我又把排列順序進行變形,深度引領,激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對規律問題的深層理解。最后,我讓學生動手設計:如果要使自左邊起第17個體育用品是足球,應該如何設計規律排列?從本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要讓短短40分鐘取得最高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學生的“自主”并不是自由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及時而有效地引領是打造高效數學課堂的關鍵。用什么引領?問題。教師要善于提煉出具有普遍性的、有價值的、關乎本節重難點的問題,帶領學生展開討論,充分激勵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同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真情告白中新生成的教學資源.逐層剖析,引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逐步豐潤他們的體悟。這樣,教師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的前進方向,引發學生深度探究學習,讓學生超越自我,并獲得終身可持續性的發展。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