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導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24-03
通過實驗研究,我們初步總結出了小學數學“以問導學”教學方法。采用此教學方法,對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以問導學”教學方法的內涵
“以問導學”的教學是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需要,教師將學習內容(數學知識)問題化,以問題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以“問題解決”獲得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從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此教學方法,重在“問”、“導”、“學”三個字。“問”,是指問題,即數學問題。包括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布置的鞏固深化知識的問題。“導”,是指教師的引導,要求“四導”:導趣,導思,導法。導成。“學”,是指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問”、“導”、“學”既并存又互相促進。內容包括:“一個觀點”。以問題為中心引領教學,以思維為核心促進發展。這是我們研究此教學方法提出的基本觀點。“兩個提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是我們研究此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三個為主”。這是“以問導學”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教學原則、教學目的等的體現。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特點,相信學生的潛能,滿足學生渴望受到尊重、獲得成功的需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變“講堂”為“學堂”,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教師從學科的特點出發,努力做到“兩創設一保證”,即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參與動機,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參與興趣,保證參與時間,提供參與機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認知,增長智能,發展素質。2.以發展為主旨。教師把教學活動的著眼點放在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上,教學目標變單一化為多元化,著力于學生素質的“三協調”: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相協調,認知因素與非認知因素相協調,身體與心理發展相協調。尤其注重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3.以訓練為主線。學生的數學素質只有通過訓練才能更好地形成和鞏固。因此,教師把對學生技能、思維等方面的訓練貫穿課堂,并力求訓練形式多樣,講究實效。“四個主導”。這是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的作用的體現,是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方式、方法及相互關系作用的優化組合的具體體現。1.以問導趣,讓學生“樂學”。教師采取有效的提問策略,創設吸引學生的問題情境和教學氣氛,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把學習視為一樁樂事,主動學習,樂于學習。2.以問導思.讓學生“活學”。教師通過各種有效的提問方法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從記憶型教學向思維型、創造型教學轉變,引導學生變“死學”為“活學”。3.以問導法。讓學生“會學”。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提問,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并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如比較法、聯想法、類比法、圖示法、轉化法等),不斷提高學習技能,變“學會”為“會學”。4.以問導成。讓學生“善學”。教師在引導學生樂學、活學、會學的基礎上,努力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學習的獨立性、創造性品質,使其養成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以問導學”教學方法的應用
現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計算”的教學為例,闡釋此教學方法的應用。
(一)復習提問,激活先前經驗。
復習舊知環節,根據知識之間聯系,以提問的方式,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方法,激活學生先前經驗,為學生學習新知搭橋鋪路。
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圖形略):
提問(1):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提問(2):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當我們還不會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提問(3):同學們再想想,我們又是怎樣推導蹦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呢?通過回憶性提問,讓學生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為學生學習圓的面積計算作鋪墊。
(二)引入提問,激發探究欲望。
新課引入環節,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具有新穎性、挑戰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認知沖突狀態,使學生產生探索未知、發現求證的內心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他們以最佳的心態投入學習。
教師出示以下三個(硬紙剪成)圖形,以猴弟弟、猴哥哥和猴媽媽爭面積大小引入:
提問(1):猴弟弟說圓的面積最大,猴哥哥說長方形的面積最小,猴媽媽說這三個圖形的面積一樣大,三者爭個不停。請你們說一說,誰說的對?哪個面積比較大?學生憑著直觀感覺,各有說法。但大部分認為猴弟弟說的對。這時,教師提問(2):大多數同學認為猴弟弟說的對,圓的面積比較大,誰能說出理由?(學生說不出正確的理由)這時,教師提問(3):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有什么辦法或更好的想法?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有的說可以分別把平行四邊形和圓這兩個圖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用重疊的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有的說需要算出各圖形的面積才好比較它們的大小。這時,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說法,接著提問(4):先分別把平行四邊形和圓這兩個圖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再用重疊的辦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這種辦法可以,但這種辦法有局限性,也太麻煩了。用先算出各圖形的面積,再比較它們的大小,這種辦法好,可是我們還沒學過圓的面積計算方法,怎么辦?這樣以擬人的手法創設情境,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產生急于探究、解決問題的欲望。
(三)新授提問,引導探究公式。
新課教學環節,遵循主體性教學原則,將新知識問題化,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和促進學生學習,讓學生通過剪拼操作、實驗、觀察、思考和討論,自己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和公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對上面提問(4)的思考,抓住學生急于探究解決這個問題的心理和有利時機,提問:大家能不能運用“轉化”這一思想方法,把這個圓剪拼成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和公式呢?教師讓學生以四人為小組用課本附頁1中的圓嘗試剪拼操作、實驗,并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把這個圓按課本分成的16等分、32等分剪開后,拼成的圖形是一個怎么樣的圖形?你們能發現什么?②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半徑有什么關系?③你們能否根據自己的發現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和公式?學生通過剪拼操作、實驗,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和公式。這樣提出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又可以提高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精神。
(四)鞏固提問,強化學生認知。
鞏固深化環節,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多科形式的練習,激發和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技能技巧,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應用毹力,提高課堂練習的質量與效率。
教師就前面學生尚未真正解決的問題和根據本節課的練習內容進行提問。
提問(1):請大家回頭看這個問題。你們能通過計算來解決猴弟弟、猴哥哥和猴媽媽爭論面積大小這個問題了嗎?學生通過測量、計算解決此問題后,教師出示課本例1、2,提問(2):例1屬于基礎題,而例2卻不是簡單的問題了,它有多種解法。你們能獨立解決嗎?如解答例2有困難,可以小組討論。試試看。學生解答完后,教師提問(3):解決這兩個問題時,你們是怎么想的?學生分別說出這兩道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后,教師又設置以下兩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①下圖中,01、02、03分別是大、中、小三個圓的圓心。如果大圓的直徑是4厘米,那么大圓的周長是多少?中、小圓的面積各是多少?②用一根12米長的繩子,在外面的地上圍一塊面積最大的活動場地,能圍多大的地?(讓學生用課前備好的繩子去圍,并計算所圍成圖形的面積)這樣提出鞏固性、應用性、綜合性和發展性問題,引導和促進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解決。這樣,既能強化學生的認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技能、技巧,又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五)回顧提問,總結活動經驗。
全課小結環節。根據本節課學習內容,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總結新學的知識和學習活動經驗,增強學生的記憶,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積累學習活動經驗的能力,感受學習成功的愉悅。
教師根據本節課學習內容,提問(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你們還有哪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或有什么疑難問題?(讓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并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提問(2):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想一想,在這節課中,你們是怎樣學習的?或者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通過提問,讓學生回憶并記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為學生后續學習、運用打基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質疑問難、歸納概括及積累學習活動經驗的能力,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
三、運用“以問導學”教學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結合教學實際靈活運用。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及教學環境條件的變化而靈活運用,嚴格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講求實效。
(二)要加強問題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的主要內容、知識的重難點和關鍵設問或提問,引導學生沿著明確的目標和一定的順序進行思維;步驟有序,措施得力,方法得當;精心設計出不同水平、形式多樣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地引導學生向較高水平的思維層次遞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
(三)要引導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探究學習。
教師要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上下工夫,引導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充分展現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四)要加強對學困生的指導。
教師要切實加強學法指導,認真落實教學的基本原則要求,加強對學困生的關心、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更快的發展和提高。
實踐證明,“以問導學”教學法對于課改的順利實施;對于教師學習貫徹新理念,轉變教學行為和方法,促進專業成長;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采取并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得到充分地調動,他們能由被動地學習向主動地學習轉變,由苦學向樂學轉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我們將繼續深入地研究、探索,使之從理論到實踐更加完善,以取得更突出的成效。
[此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A類重點課題、教育部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數學‘以問導學’教學策略的研究”階段成果之五。此專題研究人員:覃小平、胡司苑、黃漢祥、黃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