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仁學生個性啟示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29-01
現代班級教學的方式客觀上無法對學生實行單一、個別教學。教師主體地位過強,統得過死,牽得過多,漸漸地,學生的個性受到了壓抑。對班級教學弊端的反思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古代因材施教、重視個性培養的可貴。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廣大教師普遍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但由于多年來傳統習慣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培養學生個性的過程中,仍然只按照自己主導的模式去進行教學。對自己的教育對象所知甚少,完全不顧學生的性格、興趣、需要、天賦的不同。提相同難度的問題,布置相同難度的作業,用同一標準去要求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偶爾讓學生自主發揮也是表面上的趕時髦,一刻不忘介入指導。這樣做的結果,致使個性化培養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沒能收到實際效果。
依據學生不同的個性進行施教,孔子無疑是我們學習的典范。有一個關于孔子釋“仁”的故事:樊遲、司馬牛、仲弓、顏淵都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這四位學生居然都向老師孔子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問仁。孔子聽了,對樊遲答日:“愛人”;對司馬牛則日:“仁者,其言也仞。”對仲弓則日:“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對顏淵卻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對四個學生的同一問題,孔子為什么給出了四個深淺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呢?原來樊遲較魯鈍,孔子認為對他只講最基本的含義——“愛人”也就夠了,多講無益;司馬牛則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于表態。孔子的目的是想通過教育讓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點,做到慎言慎行;仲弓對人不夠謙恭,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顏淵卻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的規范。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妙和獨到。這為我們培養學生個性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不能長成相同的兩片樹葉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個性也是千差萬別的,興趣、愛好、特長及認知風格等自然也不盡相同。我們必須尊重這種差異,教學中不能把全班學生看作同一個人,應該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不能都用一種教法去教所有的學生,也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沉靜喜思的學生可以多讓其思考問題,對活潑好動的學生,有表演的機會就給他。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能力選擇布置相應層次的練習,作文題不要只是一個題目一種選擇;要像孔子那樣用不同的標準對待不同的學生:對程度差的學生能理解掌握五六成就可以了;對程度好的學生雖然理解、掌握得很好。但還要指出不足。
啟示之二:不能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因為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等各不相同,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對知識有不同的理解。對問題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對課文有不同的感悟和體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學習習慣的不同,我們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以彰顯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意識。那種認為老師可以隨意根據自己的意志向學生施加各種影響,控制學生的發展方向,把他們看成一個接納知識的容器,學生永遠只有服從和遵守的陳舊觀念會貽害學生一生,是十分危險和必須摒棄的。
啟示之三:不能總是一句“你真棒”
我們在教學中不僅僅在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來進行,在評價和激勵學生時同樣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同樣是一句“你真棒”,對于優秀的學生,更加受激勵,可在程度差一些的學生聽來,或許會感到老師是言不由衷,甚至有諷刺的味道。充滿個性化的評價和激勵語言對學生的個性形成是非常有益處的。比如,對于膽小的學生可以說:“你不要緊張,再來一次好嗎?”而對于膽子大的學生可以說:“雖然你說得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要感謝你的勇氣。”對容易自滿的學生可以說:“不錯,希望你下次再接再厲!”而對謙虛的學生則說:“太棒了!相信你以后一定能超越老師。”
總之,在教學中只有充分重視學生個性的存在和發展,采取適當的方法、手段讓學生的個性激情飛揚,教學園地里才不至于一枝獨秀,而是萬紫千紅,處處鮮花爛漫。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