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學科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36-02
語文、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而語文又是基礎的基礎。這道明了語文學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單要注重字、詞、句、篇的教學,還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內涵,將其與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充分發揮語文的特殊功效。這對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聯系
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的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這個提法告訴我們,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比其它學科擔負著更大的責任.也具有更多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辯證地處理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的關系,達到“因文釋道,因道悟文”的目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分析特點,確定重點,選好結合點。這里的“特點”是指學生實際特點與教材實際特點,即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他們所處環境的影響因素,教材的文體屬類、表述的內容、表達的中心等。我們在開展結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語文教學時,應分析這些特點。手中的教材哪幾篇適合學生??山Y合哪個專題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結合等,這些均要明確歸類。教師可通過擬出教育點,確定重點,選好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有計劃、循序漸進、系統而又自然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學生正處于“質”變期,他們由幼稚向半成熟過渡,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矛盾交錯在一起。在網絡開放的大環境中,“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因素必然沖擊著他們,因此,我們對他們要側重于革命傳統人生觀、健康的道德品質教育,以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塑造美的心靈。綜觀教材。分類后適于革命傳統教育的有《生命的意義》、《記一輛紡車》、《七根火柴》、《儉以養德》、《誰是最可愛的人》等文章;公而忘私、處處為人民著想的品德教育有《紀念白求恩》、《分馬》、《荔枝蜜》、《有的人》等課文;進行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教育的有《周總理,你在哪里》、《陳毅市長》、《驛路梨花》等詩歌和散文。
抓住學生特點、明確重點、選好結合點進行教學,在思想品德教育上不貪大求全,不平均用力,而是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師授之自然生動、生聽之親切深刻,思想品德教育就達到應有的效果,學生會受益匪淺。
(二)教學形式多樣。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語文教學全過程有預習、講讀、練習三大階段,同理,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通過這些過程中的階段、環節來實施,力求做到形式多樣、自然熏陶、潛移默化。例如《紀念白求恩》一文教學中??砂才旁陬A習階段來實施,要求學生想想:白求恩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么值得贊揚?我們應該學習白求恩的哪些精神?使學生在思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在教《生命的意義》一文中.可要求學生反復朗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一段,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但要記住,千萬別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要努力做到“文道統一”,在論“道”中“量”要適可,“形”要多樣.“聯”要自然,力求做到“因文釋道,因道悟文”。
二、語文教學與美育的聯系
審美教育,是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存發展的一種教學體系.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和健全體魄的強大源泉。語文課本的內容,幾乎均選自古今中外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優秀名篇,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從語文課本上學到美學,是當代中小學生的共同愿望。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嶄新課題。
(一)“形式美”的教學。美的內容必須配上美的形式,使學生得到形式美的熏陶。葉圣陶先生的大作《蘇州園林》,其結構十分精巧,形式很美.“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一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整篇結構,本身像蘇州園林那么精致美麗。賀敬之的《回延安》采用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兩行一節,節節押韻,形式活潑。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味”與“無味”對比鮮明;《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以敵之矛,攻敵之盾,具有層層推進之美??聨r的《周總理,你在哪里》,全詩句式整齊,間隔反復和鋪排的詩句,形式也十分優美。課文中美的形式比比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分析課文時要抓住這些“形式美”的特點進行分析,使學生既學到語文知識,又得到美的熏陶。
(二)“人物美”的教學。“美是在個別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母親在娃娃的眉心點上一顆紅點。姑娘在鞋幫繡上一朵春花,小伙子在長長的趕車鞭上掛一簇紅纓子,都能使人領略到生活的美。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描寫“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稍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么淳樸可愛”,作者從膚色、身材、姿態、精神風貌和氣質,展示了戰士的樸實之美?!读荷鷮氋I稻種》寫梁生寶“頭上頂著一條麻袋,一只胳膊夾著用麻袋包著的被窩卷兒”,三條麻袋讓人聯想到農民那種一心為集體、艱苦創業的精神,這是一種農民的淳樸之美?!兜诙慰荚嚒访鑼戧愐亮岬姆棥澳劬G的色”和“咖啡色”,讓人聯想到“春天早晨亭亭玉立的小樹”,這是艷麗美,是青春之美?!镀吒鸩瘛分小澳峭疽恢皇侄抖端魉鞯拇蜷_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里面并排著一堆火柴,紅紅的火柴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米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這是一種崇高之美,它使我們看到了革命前輩的情操之美?!段业睦蠋煛分小八麖膩聿淮罅R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寫出了師生間的心靈相通之美?!队薰粕健分校薰珵榱俗訉O后代的幸福,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智叟卻笑而止步,寫出了愚者不愚,智者不智之理。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寫的是馮鏗烈士“她的體質是弱的,也并不美麗”,這是用反襯的手法,寫出了人物的心靈之美。教師在分析這些人物形象時,要通過語言、動作、性格特征等展現人物美。
(三)“環境美”的教學。小學語文《少年王勃》里的詩句“水天一色,霞鶩齊飛”描繪贛江壯觀、秀美的自然景色。方志敏烈士在《可愛的中國》里曾這樣寫道:“不但是雄偉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優雅的雁蕩,與夫‘秀麗甲天下的桂林水’可以傲倪一世,令人稱羨,其實中國是無地不美……”是的,神州大地無山不秀,無水不美?!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有這樣的描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達的皂莢樹,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昧,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和木蓮藤纏繞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寫出了百草園這環境的靜態美?!洞骸分酗L“像母親的手撫摸的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信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是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寫出了環境的柔和美。《聽潮》中“它從我們的腳下撲了過來,響雷般地怒吼著,一陣陣地將含著血腥的浪花濺在我們的身上”,寫出了環境的粗獷美。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濱仲夏夜》、楊朔的《香山紅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分別為我們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之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飽覽那一幅幅淋漓的畫卷,去贊賞祖國山河的絢麗多姿,去領略美麗的無限風光,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學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語文教學與理科的聯系
(一)詞語教學與理科的聯系。本文中的“理”特指“自然”的意思。實踐證明,運用語言學常識能較準確地解析理科中的概念和含義,而不至于張冠李戴。反之,在教學一些詞語如“事倍功半”或“事半功倍”時,單用語文角度去解釋“倍”數和“半”數就比較抽象,學生不易接受。而從數學角度去解釋這兩個詞語,把“倍”與“半”用“4”與“2”來比較解釋,就淺顯多了,學生也較易理解。
(二)語文教學與理科的聯系。在一些說明文的教學中,很有必要與理科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教學《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教者就會對“死海不死”的原因進行解釋。要使學生明白這個原因,就必須涉及到物理學的“浮力”問題和化學中的物質元素結構問題。死海為什么“不死”?就是說人跳進死海不會沉下去,這就說明海水的“浮力”大。死海中的水浮力為什么這么大呢?這就得用化學角度去解釋死海中水的成分。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如果教學《死海不死》這篇文章時。單從語文角度去解析是很抽象的,學生不易理解。《中國石拱橋》、《人民大會堂》課文中的結構問題,盡可以從物理學“力學”的角度去解釋。這樣教學,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
就當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看,就更體現出語文學科與理科的密切聯系。語文學科教學與理科有著廣泛的聯系。這也是語文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必須研究的課題。
總之,我們要明確,將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聯系起來教學,能使學生獲益匪淺,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條路子。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