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言語智慧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40-02
言語是人的一種行為活動.言語智慧是一種言語表達的靈氣。而這種靈氣來源于文化的積淀。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和豐富的言語實踐,以逐步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心細細地讀。慢慢地品。深深地悟,激活他們的言語智慧。
一、品讀關鍵詞句。激發言語智慧
小學語文教材集中了文學藝術的精品。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的美,那些含義豐富、雋永貼切而又富有表現張力的“點睛之筆”,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去推敲、體會。
以《荷花》課堂教學為例。
師:找到能體現荷花美的句子了嗎?
生:我覺得這一句最美!(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蔽矣X得這個“冒”字很美。
師:同學們。請用心讀讀前后幾句話,想想。怎樣的長才能叫“冒”呢?
生:使勁地長/快速地長!(相機指導朗讀。)
師:如果這篇文章讓你來寫。你準備在這里用什么字呢?
生:用“跳”。傭“探”。俄想用“蹦”。俄用“伸”。/我用的是“鉆”!
師:好一個“跳出來”、“探出來”、“蹦出來”、“鉆出來”!同學們,我要為你們喝彩!
師:(課件展示荷花圖片)同學們,這就是從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荷花,你們想想看,這些白荷花從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是想干什么?
生:想到外面來透透氣。,向人們展示她的美麗。,讓人們都來觀賞她!
師:多美的自荷花呀!千姿百態,生機勃勃,讓咱們一起有滋有味,滿懷激情地贊美這美麗、迷人的荷花吧!(師生齊讀第二段)
該文對“冒”字的處理,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具,在師生的自由對話中荷花的千姿百態與生機勃勃呼之欲出,而學生的言語智慧也在這種對話中得以充分的體現。
在學習言語的過程中,學生所聽到、看到的言語是千差萬別的,而他們對這些言語又會表現出主觀的獨特的選擇和接受,從而抓住關鍵詞句來品讀。學生通過自己去朗讀、去發現,從內心感悟到作者運用語言的匠心所在,讓言語真正融人自身的知識體系之中,這樣的語言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現力,而學生的言語智慧就在這樣的品讀中得以成長。
二、聯系生活品讀。開發言語智慧
語文的外延是與生活對接的。在學生對言語的法則、規律以及言語素材(字詞句篇)有了真切的體驗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超越對文本情意的感悟,讓他們聯系生活來進行品讀,進而實現個性化的言語學習與積累。
以《學會查“無字詞典”》課堂為例:
師:爸爸是怎么解釋“驕陽似火”的?請把文中的有關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生:(讀)你看,烈日當空.連樹上的葉子都曬蔫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師:請你們再仔細地讀讀這句話,體會爸爸解釋“驕陽似火”的具體方法。(生自由讀句子體會。)
生:爸爸是使用他所看到的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的。
師:你們也能像爸爸這樣運用身邊的一些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嗎?(出示句式:你……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生:你瞧,烈日當空.連馬路上的柏油都快曬化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生:你聽,樹上的知了叫個不停,喉嚨都叫啞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生:你摸,水池里的水有些燙手了.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師:看來,你們已經學會查“無字詞典”了,學會查“無字詞典”真有意思!
從這個案例中,教師不但引導學生體會爸爸解釋“驕陽似火”的方法,而且對文本進行了進一步發掘,利用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加強與生活世界的聯系,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為生動的、智慧的語言,并將之表達出來。
言語智慧是一種實踐性智慧,是一種建立于言語經驗基礎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智慧。這種智慧絕不僅僅通過“言語知識一言語能力”這樣一種轉化模式來實現,更主要是通過學生無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語實踐活動獲得。而聯系生活來品讀.就是學生將言語學習與精神成長融合起來.從而源源不斷地獲得生動的、智慧的、活潑的語言。
三、質疑問難品讀。進發言語智慧
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將質疑問難的權利充分地下放給孩子們,就能讓他們在品讀中進發出多彩的言語智慧。
如教學《祁黃羊》時.教師緊扣住晉悼公評價祁黃羊的話:“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呀!”讓學生感悟祁黃羊的優秀品質。學生通過一番朗讀、感悟、思考后,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但是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我認為祁黃羊做事根本不是出于公心,而是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陰謀。他知道解狐重病在床,還推薦解狐當中軍尉。其實真正想推薦的是他自己的兒子。”此時教師趁勢利導,讓贊成的一方和不贊成的一方開展一次辯論賽。學生情緒高漲.紛紛從課文的字里行間去找理由。為了能辯倒對方,正反兩方鉚足了勁。認真地讀書、思考。
案例中激烈的爭辯、獲得真知的快樂感染著所有的人,孩子們想游離于課堂之外都很難。教師所致力的目標,是要探索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即不把知識“填入”學生的腦袋,而是讓學生自己設法“奪取”知識。通過對知識不倦的渴求和不斷的探索來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在親歷的言語實踐中不斷挑戰原有認知,積累言語.在互動交流中碰撞出了言語的智慧,也讓課堂教學充滿了樂趣。
四、發揮想象品讀。充盈言語智慧
為孩子營造釋放情感、放飛想象的空間,就能讓孩子悄然進入課文情境,在自然狀態中,在想象的推動下,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語言。
如教學《軍神》:
師:同學們讀到一個句子就會浮現出很多情節。假如我們就站在手術臺旁,閉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術臺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他咬緊牙關,嘴唇都快咬出了血。/他眉頭緊皺,汗水浸濕了床單。/他的手抓緊床單,手背上的青筋如蚯蚓一樣,正忍受著難以想象的巨大痛苦。
師:當我們眼前看到這些情景的時候,你的耳邊仿佛又聽到了哪些聲音?
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來的聲音。/咬緊牙關的聲音。/咯吱咯吱的聲音。/白墊單被抓破的聲音。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你內心有什么感受?
生:勇敢。/為他擔心。/真是一塊鋼板。
師:誰能通過讀,把大家帶人剛才的情境?(指導朗讀)
這是想象的表達.這是語言的創造。通過巧妙地挖掘,讓孩子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深度,不僅僅停留在文章表面。文學作品特有的“不確定性”給師生提供了極大的思考與填補的空間,為學生的言語想象提供了可能。
而通過這些豐富的想象,學生把一行行的語言文字變成了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實現了與作者的精神對話,潛移默化地吸收語言中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價值取向,使自己的言語更豐富、生動。
五、整合學科品讀。生成言語智慧
如果老師能夠通過學科間整合(如把語文與音樂、美術等整合),把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就能為學生言語智慧的生成錦上添花。
如某教師在教學《特殊的葬禮》時,運用大瀑布兩幅畫面的對比,扣人心弦的音樂.讓學生的言語實踐始終置于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同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情感表達出來,在情感的激烈碰撞中進入高潮.而學生智慧的語言也由此生成。
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吸收了多學科的教學經驗,以靈活的方式激活了語文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形象思維的功能、開發了大腦的潛能。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言語智慧得以生成、發展。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