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 作文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58-02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毙W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作文的訓練能夠增強小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能夠使小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中文,并且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是小學生表達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梢?,在小學教育階段。有必要加強小學生的作文訓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各科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訓練學生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對于小學作文教學而言,也應該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改革,以期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小學作文教學特點以及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小學作文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小學作文教學的特點
(一)漸進性。小學生作文是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作文,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提高,逐步達到自己能夠作文。這個過程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知識積累較少的小學生而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因此,小學作文教學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注重個體的逐步提升、逐步發展。
(二)全面性?,F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目標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其綜合素質。因此,小學作文教學的實施要注重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即要注重教學的全面性。小學教育的對象為7-12歲的適齡兒童,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作文教學要符合學生這一實際。教師要不斷促進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能力,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
(三)基礎性?!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有了新的提法:小學低年級稱為寫話,中年級和高年級稱為習作。這種提法表明小學作文教學的理念發生了變化,小學作文教學不以培養作家、文學家為首要目的,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他們最基本的寫作能力。因此,應進一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筆,更強調小學作文教學的基礎性,重視小學生寫作基本能力的培養,即低年級重在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中年級重在減少束縛,高年級重在表達真情實感。
二、小學作文教學現狀
(一)忽視小學生的主體地位?,F代教學論認為,在教學中,學生應該作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則扮演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因此,小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是小學生,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尚處在發展階段.與成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小學生這一特點,沒有做到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忽視了他們獨有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小學生以成人的方式進行思考,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成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造成小學作文的“成人化”。如“秋季是豐收的季節,也是果實累累的季節。在秋天里,我們這些又學了一學期知識的學生們,正在努力學習,共同探討,正用實際行動去爭取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和家長匯報。”這類文字顯然是不符合小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實際,但是卻被教師們奉為好詞好句。要求小學生寫作時按照如此的風格進行寫作。從某種程度而言,這種做法磨滅了小學生的靈性、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利于培養其積極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過度重視寫作技能的訓練。迫于應試的壓力,在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偏重于“如何寫”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小學生進行“寫什么”的培養。作文課上,教師往往灌輸給學生更多的作文技巧、作文知識,告訴學生如何謀篇布局,指導學生如何選題、立意以及選材。教師更在意學生作文中的句子是否符合語法、邏輯,文章的中心、結構、材料安排以及過渡是否合適,但是卻忽略了學生作文中的真實感受。這就造成小學作文教學出現“八股現象”,小學生將一些所謂的作文技巧生搬硬套進自己的文章中,卻忽視文章的內容,感受不到作文的樂趣。即使當小學生面對著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感到有很多話想表達,但是不知如何運用老師規定的技巧或理論,不明白怎樣才符合老師的要求,而感到不知道如何去寫。
(三)作文教學過于功利化。《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作文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壓力,在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往往更重視指導小學生如何應對考試作文。如何取得高分,每篇習作都按“審題—立意一選材一范文引導一模仿作文”的程序去細致指導。教師對開頭、結尾以及詞語的使用都會給出一定范式,讓學生往公式里套,以保證學生達到考試的“標”,以“法”授法,把作文之“法”強加于學生。作文指導就是把成人總結的寫作方法灌輸給學生,或把自己的思路“移植”于孩子,讓孩子循“路”而作。如此的教學不僅不能實現作文課程教學目標,更抹殺了小學生的想象能力,難以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三、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注重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針對目前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從而更好地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具體應注重以下三點: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學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應該體現在所有的教育活動中。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在作文教學中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賦予學生命題的參與權。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指明作文內容范圍或者題材,然后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進行聯想,引導學生講述自己選題的原因,討論哪些題目合適,哪些題目需要斟酌。通過師生的探討,引導學生在傾聽、思考中吸收別人的思想,掌握作文的知識和技巧,從而切實提高作文的能力。學生被賦予命題的參與權,就可根據自己本身的經歷和情況,確定寫作的角度和范圍,這樣的作文才會個性十足,特點鮮明。
第二,給予學生表達的空間。在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其大膽表達,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師生的對話中學習表達的方式方法。
第三,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作文評閱中,要將學生自改、互評或集體修改等方式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主體作用。學生參與評閱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評定的方法,確定修改的目標,如:要求學生找出錯別字、病句,分析句與句之間是否銜接、連貫,找出精彩句子和段落等等。學生批閱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批閱提出意見。這樣,學生在修改別人文章的同時,也會發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對同學作文中出現的問題,自己寫作時也能克服,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二)以讀促寫,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對于語言的學習,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將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第一,選擇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要引導小學生讀有價值的書,并且要在閱讀方法上作具體的指導。通過引導學生多閱讀好作品,可以使其不斷豐富文學素養,培育起健康的審美趣味,增強審美辨別能力。而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作品的自我選擇又能促進其個性的成長。
第二,擴大學生閱讀視野。社會日趨開放,網絡、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小學生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他們通過網絡、媒體也能獲得很多的知識,這也是一種閱讀,而且這種閱讀對于現代人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教師在平時要注意指導學生正確地從網絡、媒體獲取知識。總而言之,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閱讀的訓練,來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
(三)選擇恰當的評語,實施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方式。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來講,作文評語是重要的一個環節。作文評語若寫不好,不僅會失去指導和幫助學生寫作的意義,還會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師應對評語高度重視。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可以采用五種方式寫評語:商量式評語,追究式評語,肯定式評語,對話式評語,情感式評語。
例如,小學生寫作文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發掘不到合適的素材,或是懶得去發掘,每逢寫作文,就會胡編亂造,寫虛假的內容。每當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寫追究式評語,委婉地提出質疑,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此,在老師的提醒下,學生也就學會了在作文中展現真實。不論教師采用何種評價方式,均需以鼓勵式的言語為主,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寫作的樂趣。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