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父親的菜園》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65-02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認準目標,不懈努力”專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辟出了一處菜園的事。課文語言充滿張力,人物刻畫細膩自然,開墾過程一波三折。這樣的課文,如何使父親的形象立體、豐滿,避免父親形象平面化,應是教師教學設計特別需要關注的內容。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文本,還原人物,立體解讀,去洞察、觸摸父親那顆炙熱、執著、堅毅的內心。唯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悟到“父親”用生命、用堅毅締造的“菜園奇跡”。
一、預設教學目標
(一)熟讀課文、認讀字詞,了解菜園前后的變化,知道父親為之付出的辛勞與艱苦。
(二)細讀描寫父親言行的詞句,運用聯想、體悟等方法感悟文理,并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通過情感體驗,真切體會父親執著、勤勞、堅毅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理解感悟“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及其內在精神。
二、預設教學過程
(一)說“菜園”——觀照文本
師:說起菜園,你的腦海中馬上浮現出一幅幅怎樣的畫面?
師:在咱們的記憶當中,菜園就是這么一個蔬果飄香、生機勃勃、惹人喜愛的地方。那么,在今天咱們要學習的《父親的菜園》課文里邊,菜園又會留給我們怎樣的印象呢?讓我們走進文本,一起讀這篇課文,其中有不少需要認讀的字詞,請同學們多讀幾遍把它讀準。
[設計意圖:開課伊始,喚起學生對菜園的直觀記憶,意在與文中的菜園作對比,讓他們自然關注菜園前后的變化,為下面的教學環節作鋪墊。]
(二)引“菜園”——感受不易
點撥字詞:屏幕上分組出示詞語。
①猙獰、可怖、貧瘠。
②鋤頭、箢箕、鐵锨。
③碧綠、翡翠、誘人。
請生分組讀詞語,注意貧瘠、箢箕的讀音,并指導箢箕、鐵锨指的是什么工具,用簡筆畫示意。
師:請同學們把這三組詞語連起來讀一讀,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從這些詞語中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同學們,原本貧瘠的荒地,甚至還是一塊塊猙獰可怖的石頭,現在卻變成了翡翠般碧綠誘人的菜園,這中間我們可以想象父親付出的艱辛和勞苦。在父親開辟新菜地的過程當中,一定有很多的細節讓我們難忘,讓我們一起走近那位父親。
[設計意圖:簡簡單單的幾個詞語,勾畫出的是菜園由貧瘠的荒地成為肥沃的菜地的變化過程。第一行詞語在文中形容的都是父親沒有開墾前的那個荒涼山坡,第二行詞語寫的是父親開墾荒地使用的工具,第三行詞語是開墾后的菜園。前后一聯系,一對比,菜園的變化過程通過幾個詞語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既是對文中新詞的鞏固,又是對課文大意的概括理解;既是對詞語的理解,更是對文本語境的一種再現、深入,同時釀出了字里行間的情感,可謂一舉多得。同時,菜園有這樣的變化,學生的思維自然就聚焦到了父親身上,父親的形象、父親所付出的艱辛便呼之欲出,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
(三)品“父親”——體悟內在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想一想,從課文的字里行間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把有關的句子劃下來。
1.“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來。”
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父親的勤勞(艱辛)?天還沒亮說明了什么?直到傍晚叉說明什么?你能想象父親起早摸黑地在干些什么嗎?
父親起早摸黑,早出晚歸,勤勞艱辛僅僅是一天嗎?理解到這些,咱們再來讀讀這句話。
2.“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锨就沖進了暴雨中……”
讀這句話,哪些字眼一下子跳到了你的眼前?從“丟”、“抓”、“沖”這些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同學們,此時此刻的父親迫不及待、不顧一切地沖進暴雨中,已經顧不得哪些了?(引導沒顧得上還餓著肚子,甚至沒來得及拿一件雨衣)此時此刻,他心里想的只有什么?
理解到這些,咱們一起讀下面這句話。
3.“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矮墻,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2-,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看著新菜園終于被開出來了,父親笑了。”
從哪些地方你看出父親沒有氣餒?讀著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父親紅腫的雙肩,磨起泡的腳板了嗎?你再看,仔細看,你還看到父親的臉怎么樣了?他的眼睛,他的雙手,他那原本就不直的背……你看到了什么?
是呀,狂風暴雨可以沖毀菜地的泥土,但是沖不毀父親堅定的意志,咱們一起讀。
[設計意圖:父親的形象如只停留在文本語句,顯然會顯得蒼白而干癟。文本豐富的視象需要教師還原,只有還文本以血肉,平面的語言才會變得立體而豐滿。以上三個句子在言語表達上都有一定的張力,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去揣摩,去想象,去填充和豐滿。本設計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對父親的形象進行具象化,特別是第二句對動詞的挖掘,第三句對父親外貌細節的刻畫,使父親的形象變得觸手可及,生動而躍然紙上。父親開墾菜園所付出的艱辛,所折射出的那份執著才會觸及到孩子們的心里。]
4.“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干它,以后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的豌豆就用來肥土吧。”’
師:對于父親的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師:土地孕育蔬菜,這原本非常正常,可父親為什么要用“難為”、“拼命”這些字眼,還把這一季的豌豆倒在地里肥土?這不同尋常的舉動背后,你體會到的又是什么?
[設計意圖:文中涉及父親言行的句子就數這一句最特別,最令人不可思議。但表面上似乎又與父親的執著、辛勞沒有關系。很多老師會對這句話的教學比較忽視。然而,正是那樣的不可思議才顯現出父親對菜園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在父親眼里,菜園已不僅僅是菜園,所以他才會用“難為”、“拼命”這些字眼。可以說,正是這份舐犢之情,才讓父親的菜園變得更加有生機,從而襯托父親堅毅高大的形象。]
(四)回歸“菜園”——升華主題。
正是因為這樣,正是因為父親,直到現在,那一塊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園。出示句子:“春有菠菜、萵筍,夏有黃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蘿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誘人的翠綠。”
師:誰來讀這句話?這一片誘人的翠綠誰能讀得更誘人?
師:假如此時你就站在這菜園里,面對這一片誘人的翠綠,你最多想起的是什么?
師:同學們,我有理由相信,父親的菜園帶給我們的、帶給作者王樹槐的絕不僅僅只有一年四季誘人的翠綠而已,留給他的、留給我們的還有父親那執著、堅毅的內心。理解到這些,讓我們一起再讀課文。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是個整體。對應開頭的菜園,這里再回歸菜園,而賦予了菜園更多的含義,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讓學生明白那一片誘人的翠綠,那四季蔬果不斷的菜園已然是父親的象征,因為那里有著父親的執著、勤勞、堅毅。]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