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精心設計 有效問題 促進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72-01
教學中,教師恰到好處地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將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那么,數學課堂上,如何精心設計有效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一、設計對比性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對比是指將對象與對象或對象的各個部分、個別方面和個別特征仔細辨別,確定它們的異同及其關系的一種思想方法。許多數學概念與方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生們容易產生混淆,不能明確其本質。教學中,教師習慣于讓學生比較兩個概念或兩道題目的計算過程的異同點,從而提出對比性問題。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一課,教師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列出44+25和44+38,口算44+25時,有的學生說:個位上4+5得9,十位上4+2得6,合起就是69;有的學生說:4+5=9,40+20=60.60+9=69;還有的學生說:44+20=64,64+5=69……口算44+38時,前2個學生用個位數字加個位數字,十位數字加十位數字,再合并;第3個學生說:44+30=74,74+8=82,第4個學生說:用44+40=84.84-2=82……學生們口算完這兩道題,教師迫問:上面兩道題在口算時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學生們發現:相同點是兩位數加兩位數可以用拆數的方法口算,不同點是口算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時,還可以用湊整的方法……
上述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口算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發表意見,教師肯定并鼓勵不同的口算方法。通過對比,學生們不僅發現了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一般方法。還發現口算進位加時可以用湊整的方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得到了培養。
二、設計猜想性問題。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數學課堂教學是由若干個問題組成的,問題的設計是導致一堂課是否高效的根本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假如課堂上問題設計不到位,學生掌握的新知就會一知半解。如果教師在教學重點之處設計一些有效的猜想性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新知。這種形式的提問,能把本來枯燥無味的知識內容變得有趣。
例如,教學“3的倍數特征”一課,教師說,判斷一個數是否是2或5的倍數時,只要看這個數的個位,那么,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3的倍數會有什么特征呢?接著教師出示這樣一道題:用1、2、3三個數字組成是3的倍數的三位數,檢驗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學生們很快發現,剛才的猜想不成立,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不能僅僅從個位考慮。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用1、2、3組成的三位數,發現1、2、3交換位置后,得到的數還是3的倍數。教師順勢而下,讓學生隨便舉一些3的倍數的數,交換位置后進行驗證。最后,教師問:3的倍數的數跟組成這個數的幾個數字的位置無關,那么到底與這個數的什么有關?學生們在問題的引導下很快發現:交換各個數位上的數,各位上的數字之和不變,并且這個和也是3的倍數,教師又讓學生任意找幾個數檢驗一下,發現: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數字和是3個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一個好的問題應該位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本節課教師先復習了舊知,教學新知時,讓學生經歷了提出猜想、檢驗猜想、修改猜想、論證猜想的過程。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都給學生的思維指明了方向,增加了思維的動力,學生思維深處的創造性就會被充分發揮出來,會讓教師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設計概括性問題。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課堂的生成,也許是我們無法都提前預知的,但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有效的數學問題,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在學習新知的思維活動中,學生們只有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規律性,從而達到思維的深刻性。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學生們先通過實驗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教師告訴學生運用推理也能得出這一結論。正方形內有一個最大的圓。它的邊長等于直徑d,它的周長就是4d。圓的周長明顯地比正方形的周長小,所以圓的周長比直徑的4倍小;圓內有一個最大的正六邊形,這個正六邊形可以劃分為6個等邊三角形,正六邊形的邊長正好等于圓的半徑,正六邊形的周長就是6r,即3d,所以圓的周長比直徑的3倍大。此時,教師讓學生用一句話說一說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們很快地說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上面的教學片斷,學生們通過實驗知道了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教師并沒有滿足,而是通過推理分別驗證圓的周長比直徑的4倍小.比直徑的3倍大,從而概括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學生們一直處于積極思考狀態,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邏輯推理能力也得到發展,概括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這樣的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教師設計的數學問題除了以上三種,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需要,精心設計一些啟發性問題、操作性問題、探究性問題、反思性問題等。
(責鳊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