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 情趣教學 玩中學習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73-01
一、“玩”在幽默的語言中
數學語言因為其自身具有的嚴謹性,總讓人感覺到嚴肅而古板。但如果用幽默的語言來闡述,充分發揮幽默語言緩和、渲染的功效,便會讓學生在流連忘返的境界里感受到“玩”般的樂趣。
例:蘇教版第十一冊《百分數的意義》
師:做了剛才的練習,誰能說一說對“百分數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的理解嗎?
(學生小組討論)
生:百分數本來就是表示兩個數倍比關系的,所以應該說成兩數之間的比或比率。
師:那么,你能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嗎?再說說它們表示的實際含義。
生:比如每天五節課,語文、數學各一節,那就是各占20%,也就是把每天的課看作100份,那么語文課和數學課相當于其中的20份。
師:回答得很好,請坐下!
評析:幽默是智慧的表現。上例中教師的指導沒有任何問題,學生的回答也非常準確。但這樣的語言溝通不免有些僵硬。倘若教師在提出上述兩個問題的時候語言更加注意一下幽默,那會激起更多學生的興趣。比如第一個問題的問法可以說成:“做過練習我突然發現,百分數怎么成了古代的大人物,有了個名還有了個號,叫什么百分比和百分率。誰能告訴我?”這是比喻的語言。比如第二個問題的問法可以說成:“數學可不僅僅是用來學知識的,它可想著在生活中廣泛運用呢,這百分數可以無處不在,誰能迅速地說出一個,別忘了還要說說它的實際含義呀。”這是渲染氣氛的語言。活學活用,情趣無窮。
二、“玩”在民主的氛圍中
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不僅可以讓學生身心自由,在學習過程中絲毫感受不到壓抑,還可以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生成許多不可預期的精彩。學生是個體的學生,開放的環境,以“玩”的心態參與學習,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蘇教版第十一冊《認識比》
師:大家看好了,這兩堆硬幣的數量比是3:6(故意板書成6:3)。
生:不對不對,老師你錯了。應該是6:3。
師:那又怎么啦,意思不都一樣嗎?
生:不一樣,比是用來表示兩個數之間倍數關系的,相當于分數或除法。分母和分子、被除數和除數的位置是不可以顛倒的。就像這個比,前后的位置不可以顛倒的。
師:那你到黑板上來改吧!
(生上臺)
師:就這么簡單的一改,輕松間卻有一個我們大家都要慎重對待的問題。那就是比是一個有序的概念,前后兩項不能顛倒。
評析:例中的教師絕不是在故弄玄虛。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讓學生自我發現,進而自主總結出課堂的要點。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平常,卻要注意民主平等的關系,一定要在彼此的溝通中引導、啟發學生去發展,切不可越俎代庖,否則課堂真正“享樂”的主人就變成教師了。
三、“玩”在有效的合作中
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中共同發現,學生自然能夠玩中學、學中玩,不亦樂乎。但光有玩沒有學,那樣的合作是無任何效率的。
例:蘇教版第九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師:小組間嘗試練習1/4+1/2,看哪一組最先找到正確的答案。
(學生小組活動)
生:1/4+1/2=0.25+0.5=0.75
生:1/4+1/2=3/4
生:1/4+1/2=1/6
師:大家想一想,究竟哪種方法的答案是正確的?哪種方法是最便捷的?
評析:“玩”的目的是追求學習的快樂,但快樂也是分層面的。低層面的快樂就是嘻嘻鬧鬧,一笑了之;高層面的快樂應該是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探索中體驗快樂的過程,也就是要“有意義”地玩。上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待商榷,原因有二:其一,這種小組活動如果變成學生個體活動同樣有效;其二,到本例結束,學生仍然不知什么是正確答案,一下子給學生帶來了兩個猜測:一是方法的,二是結果的。不如教師直接公布一下1/4+1/2=3/4,然后讓學生小組探索,看誰用有效的方法算得這個結果。這種合格的探求,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玩”。
四、“玩”在生活的應用中
學生如果真正發現了課堂變成了生活,或者生活可以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那份享受課堂的“玩”興定會更濃。
例:蘇教版第九冊《認識負數》
師:負數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謂無處不在,除了溫度和海拔外,誰能用表演的方式讓大家來猜猜看?
(指名讓學生上臺,表演按電梯、銀行卡沒錢了、跑步時頂風等。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邊猜邊說。)
師: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生活中還有不少的負數,比如奶粉袋上的標重.比如手機欠費,回家再和家長一起找找,看誰找得多。
評析:課堂上利用生活化的情境來促使學生學中玩,課后又布置生活化的作業來促進學生玩中學。數學學習便因為濃濃的生活情趣而更加吸引學生,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均可在不經意中讓學生掌握。
情趣教學的“玩”,應立足于課程標準的合作教學、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否則,玩出了格,就無意義了。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