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拓展實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74-01
薄薄的教材。大大的空間。面對薄薄的數學教材,我們常常需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開發教材,讓教學更富有實效?我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時要善于做一些“加法”。
一、從草率行事走向“經驗積累”
[素材呈現]
蘇教版數學教材二上“乘法口訣(一)”單元第23頁第11題。題意(圖略):每包餅干4元,每個蛋糕3元,每盒巧克力6元,小明買了3包餅干,小亮買了5塊蛋糕,小紅買了2盒巧克力。三人各用了多少元?
[分析思考]
教學時,有的老師可能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習慣于簡單地對待這題的教學,把它處理成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因此引導學生一起逐一列式計算出:4×3=12(元).3x5=15(元)。6x2=12(元)。然后立即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如果我們整體梳理一下蘇教版教材,就會發現新教材沒有把常見的數量關系單獨設置成單元教學,而是分散融入到數的運算教學中,不總結、不提煉數量關系。這樣,也曾導致我們在教學中對數量關系的關注“搖擺不定”:讓學生掌握,擔心回到傳統應用題教學的老路上;不讓學生掌握,又慢慢會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分析數量關系永遠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面對新教材的特點,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經驗從伺而來?我們應該提前鋪墊,扎實訓練,幫助學生逐步積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從這樣的角度來考慮,我們在教學上一題時就不能草率行事,而應把它作為初步感知數量關系的起點.為理性認識數量關系做好必要的經驗積累。
[開發策略]
不妨這樣來組織教學:出示題目后,學生根據題意獨立列式計算;同桌交流為什么這樣列式;全班匯報后教師針對算式“4x3=12(元)”追問:這里的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2呢?引導:求小明用的錢數可以用“每包餅干的錢數×買的包數”來計算,并對應著算式板書相應的數量關系式:每包餅干的錢數×包數=小明用的錢數。接下來放手讓學生模仿,說說怎樣求小亮用的錢數和小紅用的錢數。這樣,往前多走了一步,既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又幫助學生直觀感知了“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基本關系。
當然,在后續教學中我們要經常做這樣的積累鋪墊。當學生的感性經驗不斷豐富。理性經驗的提升和概括就會水到渠成,從而實現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比較完整的數學認識過程,構建比較全面的數學現實。
二、從簡單重復走向“透徹理解”
[素材呈現]
蘇教版數學教材一上第68頁“加減混合”例題后的“想想做做”第2題。題意(圖略):原來有5個小朋友在打掃衛生。后來走了2個,又來了3個小朋友。現在有幾個小朋友在打掃?根據圖意填一填:5-2+口=口。
[分析思考]
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們為了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和激發學習興趣,一般在每次新授中都想方設法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加減混合”例題教學中同樣也不例外。采用多媒體逐步展示加。減的全過程,學生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可直觀、形象地列出算式。所以在新授環節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容易。
但一旦離開了動態的畫面,學生在實際練習中獨立解答時就會錯誤百出。上題中由于算式中有提示的數據,而且有兩個數據,學生能較容易把算式填對。其實,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填對算式的層面上是不夠的。仔細解讀這一素材,發現在解答用圖畫表示的減法題目中,找出被減的總數應該是難點,尤其是在這樣的加減混合中,困難就顯得更大了。
[開發策略]
首先,把圖下的算式改為5-口+口=口。
師:誰能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嗎?
生1:原來有5個人在打掃……
師:哎,老師怎么只看到一共有8個人,你怎么說原有5個人呢?
生1:因為在下面的算式中減號前面是5,所以原來有5個人。
師:是這樣想的嗎?(很驚訝)
生2:我們可以看圖上,因為有2個人已經先走了。這2個人應該算原來的。而……
師:你看得真夠仔細,誰愿意上來指一指原來有5個人是指……?(一生上來指)
師:我們一起再來指一指、數一數。好嗎?(一起邊數邊理解被減數“5”)
師:那亭子里的這3個人又表示什么呢?
這道題由例題教學的直觀演示變成了靜止抽象的畫面,但不需再次采用多媒體逐步呈現題意。為了讓他們真正明白為什么原來有5個人在打掃,從而真正理解為什么要先減再加。像這樣,多一點挖掘,在關注學生做題正確率的前提下,更應關注書本素材的內在價值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的培養。通過教學,不僅掌握、鞏固學過的新知,更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新知,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
許多實踐證實了要做好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加法”,需要我們用智慧去面對數學教材!多一點挖掘,多一些追問,往前多走一步,學生的思考空間就會大一些,收獲就會多一些。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