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決問題 策略 教學定位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75-02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從四年級起,每一冊都編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編排意圖就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隋境中,隨著問題的解決,經歷策略形成過程,體驗策略價值,提升數學思想。下面我就蘇教版六數《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的兩個教學片斷談談自己的認識。
例:全班42人去公園劃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可坐5人,每只小船可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只?
[片斷1]
師:書上先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畫了10只大船,一共坐多少人?比42多多少人?
生:一共可坐50人,比42人多了8人。
師:怎樣調整才正好坐42人?
生:因為每只大船比小船多坐2人,所以需要把4只大船調成小船,正好少了8人。
師:調整后,各有多少只大船和小船?
生:6只大船和4只小船。
師:書上接著利用列表策略來解決問題。通過這張表你看出了什么?
生:表中有小船5只、大船5只,計算后發現坐的人數比42少了2人。
師:怎樣調整?
生:把其中一只小船調成大船,結果是6只大船和4只小船。
師引導小結:剛才兩種方法都是先假設,再計算檢驗,發現有誤差就調整,從而得到正確答案。你能列式嗎?(師整理并板書)
[片斷2]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么策略?生:假設的策略。
師:看到問題,你會進行哪些假設呢?
生1:假設10只船全部是大船。
生2:假設10只船全部是小船。
生3:假設8只大船,2只小船……
師:你們這些假設符合題意嗎?我們需要怎樣做?
生:對假設情況需要先驗證,如果不符合題意,就要對船的只數進行調整。
師:書上分別利用什么策略來幫助我們假設?請大家仿照書上方法對自己的假設進行檢驗、調整。在小組內畫畫、說說,表達清楚自己的思路。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匯報。(略)
師:剛才大家通過畫圖、列表經歷了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收獲呢?
生1:假設后,我們需要驗算,如有誤差,就需要調整,直到得到正確答案。
生2: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問題時,可以通過畫圖或列表,讓我們更好地看出數量間的關系……
以上兩個教學孰優孰劣,各有見解。但兩個班學生在做《補充習題》中的一道題時教學效果立見分曉:藍天木器廠有56人,每個工人平均每天能加工10張課桌或15張方凳。為了供應市場。必須1張方凳與2張課桌配成套發貨。怎樣安排加工課桌和方凳的人數,才不會造成浪費,又能盡量滿足供貨?
第一班的同學都被難住了,他們的思維基本局限于列式解答,先假設56人全部做課桌,一共可以生產560張課桌,但與生產方凳數量誤差多少,他們沒能找出。而實際上,要想找出這個誤差,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題,對教師也是不易。所以這道題不但難住了學生,也難住了任教這個班的數學老師。而第二個班的同學很快利用列表法解了這道題:
比較兩個教學過程后得知,定位問題是決定策略思想在教學設計中轉化為行動的橋梁。
一、定位策略體驗.借助方法思路支撐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體驗、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受思維發展水平的制約,常常不能使潛伏在思維中的策略“種子”生根發芽,需要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之下通過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體驗獲得認識。體驗是關鍵,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自覺地使用策略、體驗策略,不能隨便降低為解題思路與解題方法的訓練,把策略“種子”扼殺在“破土”階段。
[片斷1]中教師的教學定位于算式法解答,定位于得出正確答案;落點于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組間說思路,不免落入了傳統教學的分類型、套模式的機械訓練模式。這種思路與方法的分析缺少讓學生提煉和概括數學思想方法,缺少讓學生把自己的解題作為認識對象的元認知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思路與學生解題思路相脫節,學生難以內化思路,理解費力甚至難以接受。
“策略”是主體心理活動的產物,是體驗的結果,難以言傳,只能意會,即使教師有很高的策略水平,學生的策略意識也只能在自己的內部萌生,不能從外部輸入。[片斷2]中教師引導學生先假設,再畫圖、列表檢驗調整數據,經歷了假設的全過程。體驗成了策略教學的主流,方法與思路貫穿于策略運用的每一步思維,數學思想在體驗、感悟中逐漸形成,學生能更加自主、合理、靈活地應用解題思路與解題方法,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升。
二、定位上位策略,利用下位策略支持
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有綜合與分析,常用策略有列表、畫圖、枚舉、倒推、假設、轉化。每一個策略之間既有差別又有聯系。有時我們并不能只獨立地運用某一種策略,而需要相互補充與扶持,從而使策略發揮到最優。比如假設策略是比較符合現代社會思想解放、思想開放特點的比較上位的策略。而假設是否符合題意,需要對假設情況進行驗證,調整,再驗證,再調整,直到驗證符合條件為止。而驗證與調整的過程通常需要下位策略,諸如列表、畫圖等的支持,有了它們的支持,上位策略才能得到更好地體現,才能更好地被學生們所接受。
[片斷1]中教師之所以以定位算式解決問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對上下位策略之間的關系沒有理清,從思想上認為這些策略之間不能互融互通,總結歸納也避開了列表與畫圖策略。[片斷2]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習,學生體驗到位,形成了策略意識與假設的數學思考能力,從而順利地解決了《補充習題》上的非常規的、變式的假設問題。
教師要吃準教材,定位要高,不能隨便降低定位或避開下位談高位。而學生一旦形成了比較上位的策略,站位就高了,眼界就開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得到加強。
策略教學需要我們高定位、低起點。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問題情境.讓一連串具有吸引力、挑戰性的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使學生樂于經歷,樂于體驗。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策略意識。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