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動手操作有效性 問題凝視 出路審視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79-02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如果僅靠聽和看,一個人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識;如果動手做的話,可以達到90%以上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尤其是公開課上,教師都喜歡讓學生動手操作。然而,有些教師由于對學生的動手操作缺乏足夠的認識,往往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現象。這些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虛假操作。缺乏真實的動態生成
[案例回放]《圓錐的體積》教學片段。
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推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先讓學生討論求圓錐體積的辦法,使學生知道用轉化的思路來解答;然后,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為了節省時間,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材料都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以及黃沙、水、臉盆等。很快,每個小組都能順利地得出了“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的結論。
[問題凝視]這個案例中,教師試圖培養學生的操作探究意識,但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真實、自然、有效地動手操作,認識是有一定偏差的。其主要原因是對學生的不信任。為掃除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障礙,教師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學生不需要動太多的腦筋,就能順利地通過操作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隨著教師的“精心安排”行進在一條封閉的安全通道里,沒有旁逸斜出,一切盡在教師的預料之中。這樣的數學學習,由于學生受到操作材料的束縛,使得整個操作活動缺乏生動性、靈活性和創新性,學生變成了一個被動的操作工,陷入了一種虛假的動手操作狀態中。
[出路審視]本案例中,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實驗。事前為學生提供各種圓錐體和圓柱體材料進行操作探究:有等底等高的,有等底不等高的,有等高不等底的。這樣,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結論會出現多樣性。當出現“圓柱的體積不一定等于圓錐的體積的3倍”的結論時,教師要適時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滿足“圓柱的體積等于圓錐的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的操作具有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大有好處。
二、機械操作,缺乏靈動的生態生成
[案例回放]《長方形面積》教學片段。
一位老師在教學“長方形面積”一課時,安排學生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去拼長方形,并出示如下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中的內容進行有序操作,然后填寫表格,再總結規律,最后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問題凝視]以上的操作過程中,看上去是靈動的,實則是機械的。學生的操作活動是被動的,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事實上,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就要讓學生自主參與操作方案的設計和操作策略的選擇。
[出路審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用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學生分組操作,有的拼擺,有的記錄。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知道:在三種不同的拼法中,盡管形狀不同,但拼成的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相同,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這樣的處理,既為總結公式做好了鋪墊,又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三、簡單操作,缺乏持續的深入思考
[案例回放]《有余數的除法》教學片段。
課上,教材中有這樣一道例題:有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一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用23粒玉米代替23盆花,先讓學生5個5個分,然后讓學生思考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說出:“分成4份,還多3粒。”教師接著總結:“分成4份,說明商是4;還多3粒,說明余數是3。”最后,順勢寫出這樣的式子:23/5=4……3。
[問題凝視]“有余數的除法”是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在除法中出現余數”是認知上的一次飛躍,教學中理應重點處理。但這位教師只是簡單地進行了操作,細細想來,既沒有操作的必要,也沒有操作的意義。因為這種簡單的操作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之間“貌合神離”,可有可無,不能較好地促進數學學習技能的提升。
[出路審視]教師可以在完成以上教學過程的基礎上,繼續提問:“如果再加l粒,同樣分,你發現什么?”學生會發現:商不變,余數變成了4。教師追問:“如果再加1粒?”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會發現:當余數和除數相同時,商可以再增加1,而余數卻沒了。這樣的連環追問,較好地引導學生把操作的結果與所學的知識——有余數除法算式結合起來,把操作與算理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認知聯系。尤其在玉米增加2粒時再平均分,學生會發現這時余數與除數相同,商增加了1,沒有余數了。這個操作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發現除數和余數之間的關系,而且使他們理解余數和商之間的關系。
四、盲目操作,缺乏明確的目標指向
[案例回放]《圖形的認識》教學片段。
課前,一位教師讓學生帶來了許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物體。課中,教師設計了動手操作環節,讓學生玩一玩手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物體,但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任務。頓時,課堂上熱鬧極了,有的滾球,有的玩魔方,有的堆長方體積木,有的比誰的東西好看等等。一段時間后,教師讓學生談感受,學生不知道說什么好,有的還沉浸在玩耍的興奮狀態中,課堂秩序非常混亂。
[問題凝視]沒有明確要求的操作任務,其操作過程往往是無序的,操作結果是零亂的。因此,在操作活動之前,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使學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學生操作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及時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操作策略,從而讓學生的操作有針對性,而不走過場。
[出路審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這樣幾個環節:一是看一看、摸一摸,通過看感知物體的外形,通過摸感知物體的特性;二是分一分、比一比。讓學生按形狀給它們分分類,讓學生感知幾何形體的特征;三是認一認、找一找,通過電腦展示幾類物體的圖形,讓學生找出這些物體分別是哪些幾何形體。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操作活動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活動經驗和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和數學思考;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關注數學的本質,回歸數學的本質,使動手操作充滿邏輯的力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