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中的110》教學資源 開發 優化
[中圈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80-02
2009年8月,中央電視臺法治在線欄目播出系列節目《寶貝回家》,作為一位母親,看到這樣的節目,我的心是揪著的。我在想,假如我的寶貝丟了,那我的生活該是沉沒在一個怎樣的黑暗之中!打開電腦。翻開報紙.丟失孩子的新聞早已不是新鮮事,例子也舉不勝舉。這些不幸的發生,有的是因為家人的疏忽大意。有的是因為自身身體障礙,最叫人不堪忍受的則是坑蒙拐騙團伙利誘、騙走了“免疫力”低下、“抗干擾力”不夠、自持力不強的社會群體——孩子。這個念頭時時提醒著我,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助我們的孩子提高分辨是非與善惡乃至抵抗誘惑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一些自救自護的本領,幫助他們“學會生存”。
正好,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第三單元正是“我要安全地成長”這一主題。這一單元有三項內容,其中《心中的110》既是對小學低年級安全教育的深化,也是對本單元第6課《平安回家》和第7課《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這兩個教育主題的拓展,也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水電的安全教育,深入到識別生活中的人為欺騙。但是教材中呈現給我們的幾個案例,已經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現在未成年人人為傷害案件中的罪犯更狡猾,手段更陰險,后果更嚴重。讓學生了解犯罪的手段遠遠大于教材中呈現的案例。我決定對這一教材的課程資源展開研究,把學生引入到與自己貼近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情景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提高分辨能力,學會自護自救的本領。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決定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教學資源,并且做到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教學資源,讓生活中的場景成為鮮活的教材。課前我到派出所進行了采訪,了解近幾年來我市發生在中小學生身邊的人為傷害案件,挖掘典型事例。還發放了調查表,布置學生開展調查活動,調查生活中發生的傷害事件。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小,我沒有讓學生去實地了解,而是通過校信通與家長取得聯系,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調查。我還上網收集信息,了解學生因警惕性不高而上當受騙的事情等。
其次,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優化教學資源。
我的課堂實施流程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激趣導人,感受關愛。播放《寶貝回家》視頻,引導學生看錄像,談感受。在交流觀后感中感悟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的重要,感受社會的關愛,培養珍愛生命的人生態度。
第二環節:活動引路,探究感悟。我巧妙地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少兒節目《大風車》設計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以“風車放映廳”的形式播放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并對兩個案例進行比較,發現案例中兩個小女孩面對危險時的不同表現,進而理解什么是“心中的110”,強化安全防范意識。
活動二:再現生活中常會遇到的三種陌生人的情形,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體驗中學會面對陌生人時靈活應對的辦法。豐富安全常識,學會自我保護。
活動三:以“風車大轉盤”的形式開展游戲,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第三環節:總結提煉,升華主題。
引導學生聯系體驗活動和《寶貝回家》錄像談感受,談收獲,師生共同把學習成果編成兒歌,把“心中常記110”的意識引向深入,增強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反思:
(一)以教學目標為標準,捕捉課程資源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與生活渾為一體。因此,我從多方面多視角開發整合教學資源,走進學生的生活。在第一個環節的教學中,我緊扣題目《心中的110》,收集典型事例,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沿著“樹立安全意識一如何避免傷害事件一事情發生后如何自救一注意事項”這樣的線索,由書本上的事延伸到身邊的事。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提高警惕,學會自我保護。
(二)以學生生活為起點,篩選課程資源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地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以教學活動為途徑,優化課程資源
教育的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因此,我巧妙地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少兒節目《大風車》設計教學環節,在“風車放映廳”、“風車棒棒糖”、“風車大轉盤”三個板塊中通過案例分析、比較,豐富了學生的安全常識,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將基本的自護自救方法內化為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活動二,課前我發放了三份調查表,通過課前的調查,我在課堂上再現了遭遇陌生人的三種情形:①悄悄跟蹤我回家的陌生人;②謊稱是父母的朋友要接我回家的陌生人;③敲我家門的陌生人。然后引導學生講述自己曾經遭遇陌生人跟蹤的經過和解決的辦法,并在我精心創設的情景中體驗,學會靈活應對的策略,合作互動、共同分享面對不同的陌生人時該如何撥打“心中的110”。
學生在情景體驗中自己理解體會,很快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我趁機進入下一環節:請警察叔叔給我們講述一個發生在身邊的真實的案件。這是課前,我到華陽派出所去做的一個現場采訪。通過采訪,我了解了近兩年來因經濟糾紛等原因,校園里的綁架案時有發生,并請一位警察講述一個真實的校園拐騙案,還把整個過程都拍攝下來。學生們看得非常仔細,他們都被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驚呆了,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時,我用非常憂心的語言告訴孩子們:你們是社會上最脆弱的群體,特別容易受到傷害,該如何來面對這些人為的危險呢?
這時,我發現孩子們一個個都成了“小機靈”,紛紛開動腦筋,把自己當成了故事里的人物,他們想出了很多對付那些不法分子的好法子。
有的說:我假裝聽話順從。穩住對方,然后分散他的注意力,拖延時間,尋機逃跑。
有的說:我突然大叫“救命呀……”引起路人的關注,令綁匪害怕,乘機逃跑報警。
有的說:突然倒在地上耍賴打滾,大哭打鬧,引來路人圍觀,令歹徒驚慌失措,就可以乘機呼救報警。
有的說:當不遠處有人時,我可以假裝驚喜萬分。跑過去直呼“叔叔”或“大哥”,把歹徒嚇走。
有的說:我假裝很乖,然后裝肚痛、昏倒;或者提出要“方便”趁機逃跑報警。
有的說:我將書包或身上值錢的物品拋向遠處,佯裝生氣并大聲說:“給你.全給你!”當歹徒忙于撿錢,搶物時,快速逃跑報警。
這些自救的方法源于課前我發放的調查表,學生們以自己的生活為起點,上網查資料,調查訪問和家長一起商量研究,總結出上述多種自救的方式。這些自救的方法不僅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就是對于我們成年人,也有學習和借鑒之處。
這一環節中,我提供的案例濃縮地展示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危險,緊扣了教學目標,以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活動途徑的方式展開,有效地整合了教學資源,這就有意識地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盡情地暢所欲言。這種課程資源的合理使用,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也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可見,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了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能力。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