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身教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84-01
言傳身教是對教師的總體要求。在具體教學中,身教甚至勝于言傳,特別在語文教學中顯得更重要。語文較之其他科目更接近社會和生活,重在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鑒于這個特點。語文課上得要“活”,不能呆板。“活”是多方面的,“活”的導演便是老師,即“身教”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一、注意言談舉止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小學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興趣也逐漸廣泛。學生們的模仿對象就是老師,因為語文課貼近他們的生活,語文教師容易跟他們溝通交流,產生共鳴。因而語文老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的甚至影響學生終生。
筆者所在學校五年級有個男生,總留長發,上衣從不系扣子,平時亂喊亂叫亂起哄,同學們給他取外號“恐怖分子”,每次上課都被老師批評后才能安靜下來。經了解,這個男生以前很文靜,在三年級時,他看到當時的語文老師留長發,穿的運動服從不系拉鏈,講話總是吼來吼去,認為很威風,于是把語文老師當成了偶像。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筆者到這個男生的家里進行家訪。告訴這個男生:不雅的打扮和語言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表現,不值得模仿。經過這次談心,該男生全面改變了自己,學習成績上去了,期末還被評為鎮上的“三好”學生。
語文教師的言談舉止是一種無聲的教學。這無聲的教學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所以,語文教師平時在教學中要努力給學生留下好印象。保持儀表整潔、言語文雅、舉止端莊,達到言傳身教的正面效果。
二、研究教學方法
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究竟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這歷來是探討的課題。老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還要掌握教學方法,同時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筆者在教古詩《牧童》時,要求學生按意韻法背誦,并給學生詳細講解詩詞背景和詩意。兩天后課堂抽查,很多人能背誦,但沒有一個人能完整地講出詩意。課后筆者意識到講解這一課還要環境配合,于是在某天晚上讓五年級的學生家長配合,帶全年級30個學生到學校附近的一處草坪賞月。晚上皓月升起,附近村莊雞鳴狗叫此起彼伏。筆者與學生們坐在草地上,拿出竹笛吹了起來。一曲下來。學生們說:“老師,聽你吹笛子,我們覺得這月色更美了,真想在這里睡一夜。”看到學生們有感覺了,筆者便把《牧童》朗讀了一遍,設身處地再次進行了講解,這時學生們說:“《牧童》寫的真好,古詩的意思太深刻了。”
以上教學方式無疑飽含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是切身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跳出了以傳授知識為主的陳舊教學模式,課堂不必“滿堂灌”,老師負擔大大減輕,而且,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總結經驗教訓
學生不論從哪個方面講總是不夠成熟。相比之下,教師總是成熟許多。教師是教授學生的,但每個教師又都是從學生過來的。從不成熟到成熟。一般都有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其中必然有無數的經驗和教訓。對教師來說,這無疑是寶貴的財富和資本。如果老師以“過來人”身份常跟學生訴說一些學習上的經驗和教訓,就會使學生少走許多彎路,教育效果也會明顯。然而,很多老師不愿這樣做,認為跟學生談經驗,無異于自詡;跟學生說教訓,有損尊嚴。對此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經驗有多少就傳授學生多少,教訓也盡量告訴學生。
作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標尺。每次布置作文前,老師都“示范”一下,總結經驗教訓后再教導給學生。老師如有作品在報刊雜志上發表。盡可能拿來讀給學生聽。既解析其成功的一面,也尋找其不足的一面,能讓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收獲,這也是身教的一種。
課堂上跟學生介紹經驗教訓也應該注意兩點:第一要對癥下藥。前提是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學習動態,一旦發現他們在學習上有迷失或失誤,及時指點迷津。第二要適可而止。教師的經驗教訓畢竟是教師的,許多東西還應讓學生自己體驗為好。所以在某些問題上不能越俎代庖,夸夸其談,要把握分寸,點到為止,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身教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成效的。既符合語文教學文道結合的特點,又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