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85-01
創新教育的基本職能是幫助學生構建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想象的訓練。小學生思維活躍,富于想象,但是,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賴于老師的啟發引導。教師如何在學科教學和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筆者認為以下三種做法對學生有幫助。
一、在質疑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勤思考,善質疑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創新。質疑是深思的結果,學生主動質疑,是促使想象動機形成的表現,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支點。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用發散的眼光,主體地、多方位地審視文章,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和質疑。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或標準答案束縛學生,要鼓勵他們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
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十二課《我為你驕傲》一課時(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筆者利用學生急于向奶奶賠禮道歉的心理,要學生以打碎玻璃小男孩的身份對“給奶奶的一封信”進行練筆,讓學生憑借想象,抒寫心聲。筆者寫好開頭與結尾,并提出一個問題:這封信的空白處要你們去想,要怎樣寫最能表達小男孩當時的心情?有的說:“老奶奶,對不起。”有的說:“老奶奶,我不是故意的,請原諒。”有一個男孩站起來說:“老師,我總想把送報積攢的七美元賠她一事寫進去。”筆者當即肯定他善于思考、敢表達獨特見解的行為。然后,他就寫:“說實在,我很不好意思,現在我送報紙攢了七美元給你安裝新玻璃。”這位學生被小男孩知錯就改的品質所感染,他不人云亦云,這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我們要及時發現,并給予鼓勵。
二、在積極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以活動伙伴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以平等和認同感;并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參加活動,并在活動中擔當一定的活動角色,為學生提供幫助,提供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全身心投入,學生完全置身于這種良好的情境中,感到了一種安慰、一種信任、一種自信,從而達到了共識、共享、共進,實現了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實際上,課堂本應該是屬于孩子們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推動和激勵其學習,才能為其孕育創新的意識奠定基礎。
例如,識字課中學習“春天”、“美麗”、“蝴蝶”等詞語時,我們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非常美麗的藍天碧草、百花盛開、蝴蝶飛舞的春景圖課件,讓學生欣賞,并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然后再要求學生:今天要學的生字詞就是描寫這幅美麗圖畫的,比一比,誰能用最好的方法,快速地把這些字記下來。孩子們在老師的鼓勵下,積極主動識字,并努力尋找識記的最好方法。這種發現問題的意識就是創新素質形成的基礎。這是普通的一節識字課,僅僅由于教師角色的變化,而產生煥然一新的效果。教師與學生的這種平等關系,為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自由發表見解,自主獲取知識,為他們求新、求異、創造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空間。
三、在求知興趣中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以激發求知興趣為前提的。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產生興趣。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創新和興趣是緊密聯系的。因此,教師在每一節課,都要注重從形式到內容的新穎有趣,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善于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把學生引入“求知一探究一發現一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去探求、激發創新情感,活躍創新思維,促進創新意識在心中的內化。
例如教學實驗教材第五冊《風箏》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心情會發生變化?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并劃出有關語句,談談體會。思考這一問題,學生必然聯系上下文“憧憬”、“希望”、“快活”、“大驚失色”等詞來理解。你從哪兒看出她們想早點找到風箏?劃出有關的重點詞語,談體會。學生又必然聯系“垂頭喪氣”、“繼續”等詞語來理解,最后達到對情感的深刻認識。如此多次訓練,學生自然悟到讀書必須讀前想后、上下聯系、整體感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總之,老師要抓住各種有利時機,營造良好的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觀點、做法是有價值的,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進而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