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好春光——郭怡孮繪畫展”集中展示了郭怡孮先生近年來風格面貌鮮明的新作。作為當代中國畫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郭怡孮先生在他50年的從藝經歷中,深入研究了花鳥畫藝術語言和表現技法,不斷有所拓展創新,創作了大量風格新穎的作品,同時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青年人才。作為中國畫藝術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他注重以學術引領創作研究,努力嘗試開拓水墨寫意與工筆重彩兼容的花鳥畫新形式的空間探索及各種新的可能。他的貢獻和價值體現在他適度弱化了約定俗成的水墨畫表現程式,強化了色彩在視覺圖式中的主體功能,甚至嘗試以色代墨,凸顯了中國畫色彩在水墨材質應用中的獨特性,他的創作實踐成功地為以水墨渲淡為尚的傳統藝術圖式畫面引入了明媚璀璨的陽光。
郭怡孮先生幼傳家學,早年從沿襲傳統入手,先工后寫、維復兼工帶寫、工中求寫,交替運用了傳統水墨畫重彩、線描填彩、沒骨渲染等技術手段,并且有意識的根據畫面的意境和審美需求重新組織形式結構,營造不同樣式的視覺圖式。他深知鮮麗色彩的大面積引入可能造成既有的中國畫審美效應的變異,致使作品品評取向帶來顛覆性后果,但仍義無反顧地張揚色彩。究其緣由,正是因為在他古稀之年的眼中筆下,作為五色之母的中國畫玄色不足以甚或無法體現出他所體察的自然界生氣勃勃的生命原色。正所謂渲淡之極,再復絢爛的理念,驅使他沉迷于色彩的魅力,并施加于其本人藝術實踐的現代轉型的影響所在和變革路徑的選擇。
郭怡孮先生崇尚大,尤其以精微顯宏深,以尺幅見廣宇。他崇尚大花鳥,更多的在于關乎形而上的生命、情感、文化內涵和時代風格。因而他由折枝進入,進而叢生,蔓生,再而出入于滿幅布局的花香深處、花之色彩交響,并由此追求物我兩忘,寫心寫意,最終經由他與自然溝通的心靈管道達到技近乎道,追求花的生命為一,技藝為二的境界,不能不說這是郭怡孮先生經過深思熟慮,偏走一隅,追求極致的一種智慧與膽略,且成果豐碩可圈可點、可感可佩、可喜可賀。
說到這里,我們不禁要設問:如果說中國繪畫在宋、元、明時代分別曾經抵達了藝術巔峰境界的話,那么一千年以后的我們,或者百年以后的未來,我們將如何持守中國藝術的筆墨和文化底線,在有限的藝術空間之中,我們還能添加多少屬于我們和未來時代的創新成果和智慧貢獻呢?傳統確實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財富,但是在多樣選擇繁榮發展的當下,任何經典都只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模式和可供學習的參照經驗,它不能,也難以制約和預設一條中國畫藝術未來的發展之路。沒有這樣的歷史的文化眼光和國際的藝術視野,還有那更重要的文化包容的襟懷和雅量,我們將周而復始地陷入那些永久性關于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各種命題理論的糾結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中國畫家,尤其是肯年才俊努力實踐,去擴展中國畫藝術的發展空間,創造更多的充滿個性的現代中國畫的風格面貌。
郭怡怡孮先生“大好春光”畫展開幕,正值建黨90周年之際,也因此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這是一個鼓勵創新變革的偉大時代和中國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文藝百花齊放的大好春光,讓我們共同珍惜這個大好春光,關注生活,努力創作,為時代留下我們應有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