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識孫洵老師已經20多年了,一開始,是在專業的書法報刊上讀到孫老師的文章。后來,他接連出版了《民國篆刻藝術》《民國書法史》《乾嘉學派與書法》等專著。孫老師為人隨和,不保守,年齡雖長,但才思敏捷,反應尤為靈敏。講話時,聲若洪鐘,老遠就能聽到他的議論……他講課之時,引經據典、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聽來頗有情趣。
2009年深秋,在南京市文聯小劇場,孫老師主講《“民國書法史”的史學價值與現實意義》。從講課開始直至結束前,他兩次講到撰寫的《民國書法史》和《民國篆刻史》這兩本書的缺誤、失載與評論不當的地方。我心中想,任何一部專著的寫就,都如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天下哪個媽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看在眼里怎么都舒服,怎么寵著都不嫌過分。為何這位老人卻老是數落自己兩本書的缺點呢?
原來有出版部門經過市場調研,這兩本書早就脫銷,想再版。可是怎么說,孫老師也不肯1+1=2。他想統一兩書的體例,重新“洗牌”,重新組合,從頭撰寫。所以,借這次辦講座,想聽聽家鄉父老、書法篆刻界朋友們的意見。他寓意深刻地說:“要寫好《民國書法篆刻史》最好還是由一位南京學人來承擔。”很多在場聽眾都笑了,說:“那肯定是你了。”講課結束后,他悄悄告訴我:“都快完稿大半啦!”
書稿完成后,孫老師讓我幫助審讀一遍,望我多提建設性意見。上編是《民國書法史》,經修刪補正之處就有1254處,大部分原來的人物肖像、文獻與書法作品都換成“新”的,頗有“老店新開”讓人眼睛一亮之感。比如辛亥革命前后與孫中山齊名的黃興(人稱“孫黃”)有楷書七言聯入書,實在是很罕見的。原書中誤收的逐一刪去,失載的悉數補上,可見其功力。下編《民國篆刻史》從上層的外交使團向派駐國呈遞“國書”(由政府首腦簽名蓋章)、中醫師的病歷與處方、民間所有經濟性質的合同、契約等,凡簽名者必須鈐蓋姓名印。于是,出現了自上而下、從城市到農村的“木頭戳子”“牛角戳子”(印章)及有錢有身份者的金戒指姓名印(書中附有實物與彼時“印章盒”的照片),頗具民族文化特色與風土人情……
作者既介紹了“父傳子”“師傳徒”的歷史延續,也詳盡敘述彼時藝術院校開篆刻課的專業師資與特點。對民國時期社會底層以楷書入印兼刻篆書的“刻字匠”與文人學者介入的篆刻創作并存的生存狀態,作了客觀公正的評估。在印史印論上,此書只是簡要的引證。比如黃賓虹對古璽匋的研究,作者在注釋里說明具體書目,出版單位與出版日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參閱。這樣一來,既方便研究者,也節約了史書的版面。他把有限的版面都盡量用在必須考釋與闡述的專題上,如“黃牧甫(士陵)他既非高官,又不是院校教授,本人還沒有活到民國,可是除兩位親炙弟子外,很多名家都按自身條件去‘私淑’黃牧甫……”。
《民國書法篆刻史》現已經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孫老師在后記里說:“此時此刻,我仍然惶恐不已,寫的是否合適要由廣大讀者與業內人士的認同才是。誠然,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人生暮年,做了一件實事。”孫老如今已年屆76歲,卻仍保持著謙遜的君子之風。這部藝術斷代史,確值得諸君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