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曼翁(原中國書法家協會藝委會委員、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這個展覽(江南風)對我很有啟發。年紀大不等于作品好,可能活到100歲,作品還不如30歲的人寫得好,不要聽名頭,這是某某老,那是某某老,關鍵要看東西。年紀不代表水平,不俗氣就是好。功力不好不要緊,功力好得要命就死了,觀念要改變。過去人寫字只寫一家,現在要站得高、看得遠。從商周以下都可以寫,更重要的是消化。今天展覽會有很多寫得好的超過了民國。以前展覽會從來沒討論,今天總算有了,討論會萬歲!
言恭達(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這次“江南風”展不是單純的10人展,可以說開創了新的藝術展示的形式。展覽也體現了蘇州文聯、蘇州書協抓藝術精品的同時推出青年人才的膽識。今天的10位作者我都熟悉。作品總體顯得氣息好,清新流便,是典型的“江左風流”。尤其對帖的“韻”的深層領悟已不是單純一種帖的形態,能達到自我領悟、創造,并且抒情性強。手札、大件行草都有這樣的特點,更多的是對“意”的追求。年輕人能做到這樣(現在的中年人以前也并未達到),并且碑帖交融、南北結合,這種氣象很寶貴。蘇州已在古代人文風格基礎上有了突破,當然不是沒有缺點,但已形成當代吳門總體形象。
劉正成(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雜志主編、全國中青展主任評委):這種非選擇性的展覽可能從現在開始,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發揮一種獨特的作用,對前面的展覽作一種矯正或再引出一種新的形式。前不久在北京舉辦了一個“永和風”的展覽,現在又有“蘇州十人展”(江南風),各個地方的這些非評委選擇的展覽將會發揮一種新作用,推動當代書法多樣化的發展。
黃悖(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今天聽沙老一席話真讓我感動。青年人做基本功不能放松,要多臨古。我對“雄深”有不同看法,不是人人都能“雄”。這次展覽的感覺還是“韻”,就像剛才看到作品時瓦翁先生(即衛東晨,江蘇文史研究館館員、蘇州市書協顧問)所謂的“今風古韻”。這個展覽帶點蘇州韻味好,不要受太多其他影響。我還有點感觸,清代書法離開揚州,明代書法離開蘇州。書法史是無法寫的,像明代沈周、祝枝山、文徵明、王寵等,“吳門派”鼎盛時是壓著“松江派”的。希望光大“吳門派”,當今不是不能有“新吳門派”。沙老講不俗氣是雅,有點火氣也是正常的,青年人總是燦爛的。還有沙老沒講出來的是要多讀書。
華人德(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這次是相關展覽討論會中最成功的一次,有附近省、市書家、專業刊物記者到場,發言非常好。最近看到《人民政協報》上一篇文章,寫趙元任與陳寅恪兩位頂級高手當年在清華研究院經常討論一個“雅”字,我以為“雅”體現在三個方面:1、不能有意追求,一有意便俗;2、做人、做事、寫東西不可避俗,順其自然便不會大俗;3、走熟套路便俗,不走熟套路便不俗。
風格無高下之分,但有雅俗之別。品味的高低、雅俗,要在青年時期奠定,像王獻之、王寵很早就奠定了個人風格,不一定到老年才形成。雅的東西要順其自然,如弘一的書法,格調很高,但變化卻并不大。總之,要從大處著眼,我愿與大家共勉!
陸家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江南風”展示了吳門青年書家群體的崛起,這是十分可喜的。這些年輕人肯學習、有朝氣、有個性,他們生活、工作的這塊土地,是傳統積淀最深厚、現代思潮傳遞最快的地方。從作品看,雖然還談不上個人書風,但已顯示出各人執著的追求,有的潛心于傳統的挖掘,有的嘗試尋找古人和自我的契合點,有的思想前衛、標新立異。總之,有品位、有內涵、有活力。
吳振立(滄浪書社執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第二屆中青展獲獎者):江南風書家都有較深厚的書法基礎,他們在能動地、有選擇地學習、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十分珍視自己與生俱來的原始的藝術沖動,這是十分可貴的。透過這些作品,我還發現他們大都具備了“化腐朽為神奇”和營造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系統”的能力,這也是十分可喜的。就藝術而言,我認為深刻的偏見要高于淺薄的真理,這里所謂的“偏見”,其實是指對藝術的獨到的見解,它能有效地避免人云亦云所帶來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