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讓人揚眉吐氣的腕上飾物,真的能成為另一種儲蓄嗎?
有些問題經常讓人抓狂,卻又不得不耐心回答,常見的有:“我穿這件好看還是剛才那件好看”、“爸爸媽媽,我是怎么生出來的”、“快教教你舅媽怎么上網看韓劇”……以及,“我打算花五萬塊錢買一塊表,請問哪一款好看又保值?”
這樣的問題看似輕巧,其實非常棘手。第一,出于面子,此類口頭預算往往是有水分的,如果會讀心術,就會明白他的意思其實是不高于三萬五;第二,“好看”真的是一個挺大尺度的詞,你想,連XXX都能有歌迷,保不齊個別丑表就是有人喜歡;第三,保值?喂,先生麻煩你醒一醒啊!
男人天生是精密機械的癡迷者,同時也是占有欲的奴隸。這兩種神秘基因的合體,成為了腕表收藏的催情劑(不瞞各位,多年來在下中的也是這種毒)。一枝獨秀的中國經濟,讓巴西、俄羅斯等其他新興腕表市場就像兒童泳區一樣不值一玩,嗷嗷待哺的中國表友們伸出了空空的手腕,活活把高端腕表“精量惜產”的獨占體驗,擴容為全民名表的汪洋大海。
今年逛過多家品牌自營精品店,其明星產品幾乎都有供不應求的窘況,更別提一些限量的名譽品讓人搶破腦殼。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中國腕表消費市場仍然是一個初級市場,二三線城市的大量年輕消費者正持幣亟待購入他們的第一塊機械表。而更讓表商興奮的是,他們往往懷揣著“保值收藏”的心態,因此預算不低。
我當過周圍很多朋友的義務顧問,在“開工”之前,每每要悉心開導他們對于腕表“保值與收藏”的不良幻夢。這種幻夢的成因很復雜:在他們翻閱的鐘表雜志中,總能看見五年至少100%漲幅的“拍賣明星”;在他們經常駐足的櫥窗中,新品標價只漲不跌;在表友論壇中,常見大家討論金價攀升對于貴金屬腕表行情的提振……一塊讓人揚眉吐氣的腕上飾物,真的能成為另一種儲蓄嗎?
很多表友的如意算盤是:“沒有人因為喜歡股票而買股票,但是高檔鐘表卻是戴藏兩宜”、“為家族收藏傳奇”、“為未來注資可能”……這種淳樸天真,在物欲橫流的今日社會確實難能可貴,可他們忽略的是,“落地半價”這句話既適用于耐克也適用于寶珀。除非是百萬級的極度復雜罕有型號,大部分白領預算中的腕表都是純粹的消費品。一張五萬元的存折,即便汗淚滿襟揉皺不堪,也是通存通兌;但是一款貴金屬正裝機械表只要揭膜上手,就正式開啟了它逐漸貶值的傳奇。在名表論壇的二手版塊,半價近新的五萬元級名表并不罕見,即便是貨源吃緊的勞力士116610LV、沛納海PAM005等款,也不過是折舊的速度慢一點而已。某一線品牌每年兩次的內部四折特賣會,更是讓公價購入的表友氣到吐血。
每次路過虹橋機場,都有一塊醒目的某高級制表品牌的廣告牌,曰:“晉升為真正的鐘表收藏家!”我很尊重這個品牌,他們在歷史上有過很多重要作品。但是這話還是說得太夸口。只有稀缺性,才是收藏保值的背書。好聽的新表廣告語,可以將批量生產的商品,變成凝結歷史和文化積淀的符號,卻不能創造出人無我有的氣魄。
如果你試圖以小量的投資,開始真正賞心悅目的,有意義的收藏,不妨從舊表/古董表開始著手。在我周圍的朋友中,不少人圍繞一個確定的主題,開始了負擔并不大,卻趣味橫生的收藏。比如20世紀美國腕表、18世紀英國芝麻鏈懷表、早期國產腕表、折疊旅行鐘,甚至Swatch塑膠表。有意義的收藏與藏品價值高低并沒有聯系,只要能圍繞主題進行歷史線索的整理和研習,一樣可以享受到無盡樂趣。
但這個點子并不適合那些正打算買第一塊高檔腕表的朋友。他們其實更關心什么樣的表在預算之內,可以表現出品味和身份。古董腕表直徑大多在35mm以下,與今日的大表風潮南轅北轍;有些經歷歲月滄桑,并不易閃耀奪目;鑒別和保養古董表又需要經驗和耐心,對于剛開始第一課的表友來說太過麻煩。所以,我對于文首問題的萬全答案是:盡管挑一塊自己喜歡的好了!(反正你也不能指望靠它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