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銀行卡基支付工作委員會、網絡支付應用工作委員會、預付卡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出席會議的講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司局、中國銀行業協會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以及各工作委員會成員單位代表參加會議。
劉士余指出,支付清算服務是金融服務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支付清算行業發展迅速,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與各行各業的發展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關系更加密切,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支付清算行業要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大力推動支付創新,切實防范支付風險,特別要在暢通資金渠道、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下功夫。要大力發展零售支付,進一步活躍消費市場,為百姓消費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渠道,在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要大力創新電子支付業務,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方式,助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要大力支持改善民生服務,進一步普及銀行卡、網絡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使百姓足不出戶就能更多地享受到現代支付便利,確保支付創新成果惠及民生。
劉士余強調,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業創新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大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支付清算行業要繼續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注重發揮各自經營優勢,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支付清算主渠道和基礎的作用,支付機構要利用機制靈活,市場觸覺靈敏等優勢開展業務,通過深化互利合作,形成行業發展合力,共同為社會提供便利、安全和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務,維護行業發展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劉士余要求,新成立的三個工作委員會業務范圍都是當前支付清算行業的熱點,與百姓生活和民生服務聯系密切,事關支付清算行業長遠發展。希望各工作委員會加強組織,完善管理,積極謀劃,扎實工作,緊緊團結和依靠廣大會員單位,著力加強行業自律,維護成員單位權益,回應社會各界和成員單位對行業發展的重大關切,促進行業創新和發展,為我國支付清算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據了解,銀行卡基支付工作委員會、網絡支付應用工作委員會、預付卡工作委員會是經民政部批準、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成立的首批工作委員會。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商服通網絡科教有限公司分別當選第一屆主任委員單位。工作委員會旨在維護成員單位的合法權益,建立和完善相關業務的自律管理體系,引導成員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完善風險防范機制,規范行業服務行為,收集、反映業內意見和建議,促進成員單位業務的創新和發展。工作委員會的成立,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支付清算行業管理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
貨款買房者大呼“傷不起”
從明年1月1日起,個人房貸月供就要“漲價”了。央行今年連續3次上調貸款利率,5年期以上基準貸款利率已經從年初的6.4%增加到7.05%。由于銀行約定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方式通常為“次年1月1日”,這意味著房貸將從下個月起執行新利率,房貸一族每月還款額也將相應增加。有專家表示,銀行這一舉措對剛性需求的購房者影響較大,將讓本不景氣的樓市“雪上加霜”;也有專家表示,目前房價有下跌趨勢,房貸風險高,銀行根據風險調利率,上浮房貸利率在情理之中。而面對上調房貸利率,剛需消費者則只有感嘆,開發商好不容易降點錢了,又被銀行“搶”了去。
元旦后月供增加
今年2月9日、4月6日、7月7日,央行分別三次加息,累加效應將在元旦后集中體現。元旦過后,5年期以上商業房貸基準利率將達7.05%,而此前簽訂貸款合同時許多接受了利率上浮一定幅度的貸款人,月供都將在新的基準利率基礎上同步上浮。
以30萬元貸款為例,貸款20年,選擇等額本息還款,若貸款合同簽訂時基準利率為6.8%,彼時月供為2290.02元。元旦后執行7.05%基準利率,月供將增加到2334.91元,增加44.89元。如果是今年下半年貸的款,貸款放下來時已經執行7.05%上浮20%,即8.46%的利率,購房人原本2334.91元的月供就已經增加為2595.88元,上浮后的月供多出260.97元。
加息拉長買房決策時間
王先生今年50多歲了,女兒馬上大學畢業,他和老伴商量準備以女兒的名字買一套房,然而,看到今年以來不斷提高的房貸利率,經過一番仔細考慮,他決定暫時不買房了。“主要是房貸利率太高,貸款20萬元,還款20年,給銀行就要付20多萬元的利息,再加上現在物價很貴,買房成本太高了,將嚴重影響我們家的生活質量,那不如再等等,明年說不定還能降”房貸利率上調再次觸動了市場的敏感神經,買房難了,賣房就更難了。一些本己被當下樓盤打折力度所吸引的置業者,重回觀望行列。
但很多開發商對“房貸利率上調抑制剛需購房”的說法并不表示認同,有開發商稱,目前樓盤打折降價幾萬已很普遍,房貸上調多出的錢并不會對購買力產生實質的影響。而據了解,關注房貸利率上調的置業者,并不僅僅在算小賬,大部分人都期望利率上調的市場信號,可以逼迫房企在樓盤價格上作出更深層次的讓步。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房貸利率的調高,對于首次購房者和具有改善性購房需求的人都會帶來壓力,肯定會加長他們的購房決策時間。但是,基于拿地成本等因素考慮,雖然降價樓盤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二三線城市,淮安也有不少樓盤推出“特價房”等優惠措施,但整體降價幅度繼續下探的阻力也越來越大。
海南農村金融進入“地方銀行”時代
在2011年12月28日海口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海口農商銀行)開業揭牌儀式的現場,幾乎所有的嘉賓都有著相似的評價:“海南金融的一件大事”、“重大成果”、“進入新時代”。
由海南省農信社系統中經營狀況最好的海口城郊聯社改制組建而成的海口農商銀行,是我省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這個第一,昭示了海南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大方向;這個第一,也昭示了獨具特色的海南農村金融進一步發展壯大的主要方式。從這個第一開始,海南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主渠道將有望逐步進入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新時代。
農信社改革掀開新篇章
海口農商銀行的組建堪稱創造了又一個“海南速度”。
今年10月,海口農商銀行籌建工作正式啟動,先后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籌建工作方案,順利完成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等工作,規范完成征集發起人股份募集、驗資等工作。12月初,中國銀監會下發批復,正式批準同意籌建海口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隨后,召開了海口農商銀行股東大會,選舉了董事和監事,完成了管理層的架構和安排。12月26日,海南銀監局正式批準海口農商銀行開業批復,28日,海口農商銀行正式開業。
從籌建到開業,海口農商銀行僅用了2個多月。而一般商業銀行完成這一過程需要9個月。
省農信聯社理事長吳偉雄表示,實際上,海口農商銀行迅速完成籌建也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經過了長期改革的鋪墊。
自從2008年海南農信社啟動改革進程以來,全省各市縣農信社先后在發展業務、盤活資產、清算歷年虧損和控制金融風險的基礎上進行了統一法人改革。在此基礎上,各市縣聯社啟動了向商業銀行改制的步伐。2010年,白沙縣農信聯社率先改制組建白沙農村合作銀行,成為我省第一家農村合作銀行。而全省農信社系統中資產質量最好、業務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公司治理結構最完善的海口城郊聯社改制組建海口農商銀行,將改革的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海口農商銀行的成立將掀開海南農信社改革的新篇章。”吳偉雄說,完成統一法人改革只是改革第一步,最終各市縣聯社都要通過擴大業務規模、提升經營水平、有效控制風險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這是農信社改革的重要目標,也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海口農商銀行在這一點上為全省農信社改革樹立了“標桿”,也將對其它市縣聯社的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再上新水平
從農信社到農商銀行,將會有什么不同?海口農商銀行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
據介紹,海口農商銀行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性”的基本原則和“地方政府的銀行、農民自己的銀行”的定位,仍然主要面向三農、面向中小企業,仍然發揮著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在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上,在經營水平上,未來的海口農商銀行將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吳偉雄表示,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轉變為更加符合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促進海南農村金融的發展,做大海南農村金融的蛋糕。“改革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發展。”
海口農商銀行成立后,將對將對經營管理體制進行優化組合,建立“產權明晰、治理有效、內控健全、運行規范”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
推動農村金融新發展
隨著海口農商銀行的開業,海南金融發展“五個一”工程完成了第一個目標。
海南金融發展“五個一”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為將海南金融業打造成國際旅游島支柱產業確定的近期目標,即用3年左右的時間,設立一家海南自己的地方法人銀行、一家面向全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一家總部位于海南的保險公司、一家海南的信托公司、一家海南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中心。
事實上,這也是“五個一”中唯一直接與農村金融相關的目標。在海南農信人看來,隨著海南農戶小額貸款等業務的異軍突起和蓬勃發展,海南農村金融正在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發展道路,率先完成這個目標乃是水到渠成。而海口農商銀行的成立,無疑將在這條道路上推動海南農村金融實現更大的發展。
根據海口農商銀行支持三農發展的今后三年規劃,該行將在不斷增強農村信貸有效投入,并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提升支農服務水平。
“我們可以利用信貸、利率等杠桿,引導農民發展高效、低碳、綠色、生態農業,引導農民發展熱帶現代農業和地方特色農業。”海口農商銀行小額信貸部負責人表示,改制為海口農商銀行以后,肯定會進一步加大小額貸款支農水平,特別是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生產合作社、熱帶高效農業、地方特色農業的支持力度。而農村EPOS、ATM和金融空白網點的建設,將使農民們享受與城里人一樣方便的金融服務。
本刊訊:甘肅西和農村合作銀行員工利用閑余時間認真學習、《金融周刊》刊登的內容。《金融周刊》己成為全國各地金融部門信息交流,經濟合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良師益友以及受到廣大員工的喜讀。
(攝影/報道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