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春雨詩海中,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鄉村風俗畫,讀來令人神往。他的另一首《江南春》,則描繪出了另一幅春雨圖:“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鶯啼鳥鳴于綠樹紅花之中,樓臺園林,水村山郭籠罩在淡淡雨幕之中,蒼茫迷蒙,讀來如同觀賞一幅巨大的潑墨山水畫,你的心、你的情、你的衫都會被這煙雨沾濕。
俗語說:“三月雨,貴如油。四月雨,好動鋤”。我國大多數地區冬天氣溫低,降雨較少,致使小麥、油菜和一些蔬菜、果木處于越冬休眠狀態或緩慢生長階段。冬去春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給植物提供了迫切需要的水分,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宋代詩人黃庭堅詠道:“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韓愈詠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觀田家》一詩中詠道:“微雨從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目閑?耕種從此始”。春雨促進了農作物生長,也為春耕春種創造了條件,農人在蒙蒙細雨中播下了種子,也播下了希望,漁者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啦!
但是,如逢多雨年份,再喜的春雨也會“綿”出愁來,成天陰濕寡照,不僅不利于春種春耕,還會造成春江桃花汛,使人們愁雨。蘇軾的“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己”,“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便是對這種“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天氣的描述。還有“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子規休向耳邊啼”。借雨述亡國恨的,韋莊的《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借雨訴孤獨的,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借雨述春宮愁怨的,李商隱的《春雨》:“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蜿蜿,殘宵猶得夢依稀”。
盡管如此,人們依然給予春最大的熱情,牢記“一年之計在于春”,握住每一寸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