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前者是內容、材料,后者是形式、方法。要幫助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善于體驗和觀察生活
文學離不開現實生活的土壤,學生作文也一樣,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包括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是學生作文描繪和反映的對象,作文正是源于寫作主體對生活的感觸而訴萬端于筆下。試想如果沒有現實生活之中的“眼中之竹”,又哪會有清代大畫家鄭板橋的“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呢?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的個人經驗、主觀情趣各有不同,其感受也就不一樣,作文教學還要學生就“物”和“事”各抒己見,表達出自我的獨特感受和對社會的需求。許多學生作文往往找不到什么可寫,或者寫出來寥寥數語,內容干癟空洞,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要改變作文現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和體驗生活。
當代語文教育名家魏書生在指導其弟子作文時就很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和體驗生活。他在布置學生寫《春天和蹤跡》時,總要親自帶領學生在遼寧的初春,冒著零下二十攝氏度的嚴寒,拿著鐵鏟、鐵鍬到大雪覆蓋、千里冰封的野地里去尋找綠色的生命。學生歷經親身的體驗和細心的觀察,寫出了一篇篇真實感人、生動精彩的作文。通過細心的觀察、親身的體驗,積累了豐富、細膩而厚重的感性材料,學生作文時就能緣事而發,應物斯感,提筆而文思泉涌,行云流水自然酣暢,作文自然就會別有洞天。
二、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讓學生廣泛地閱讀,在讀中充分地吸收養分,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千百年來的古訓,言簡意賅卻又入木三分地道出了閱讀對寫作的潛在價值。具體地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博覽群書,對作文“寫什么”和“怎么寫”都會廣有所益。一方面,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從中獲得那些未必能親身體驗到的生活樂趣,從而在大腦里積累,貯存大量作文素材。另一方面,學生作文尚始于模仿階段,指導學生廣泛地進行閱讀,利于他們在寫作文時進行模仿和借鑒,直接獲得“怎么寫”的經驗與技巧。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是培養學生自覺的閱讀態度。
首先,要讓學生體驗到仿寫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強烈的閱讀欲望。寫作是目的,興趣是動力。在閱讀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指導和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書籍。有意識地讓學生的閱讀內容與作文教學內容相合,以有助于學生遵章循步進行仿寫。有助于讓學生從過去作文時那種心中無墨、冥思苦想、心存畏懼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并體驗到仿寫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閱讀欲望,促以養成自覺的求知態度。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作文知識經驗后,拾級而上,鼓勵學生放眼泛讀古今中外的名作巨著,或小至報刊的一條小小新聞,廣開其閱讀之源,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多方面的文化知識,使他們在作文時拓展思路,寫出好的文章來。這樣可以促進閱讀和寫作文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是要合理安排閱讀時間。中學階段隨著年級的次第升高,學科任務也在逐漸加重,語文課的教學時間將越來越緊,但課內一定要安排閱讀時間,一般為周課時的一至二節,便于教師集中指導學生閱讀,包括掌握學生閱讀情況,調整學生閱讀方向,點撥閱讀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碰到的疑難與困惑等等,大量的閱讀時間將安排在課外,通常可以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來開展,也可以布置一定的閱讀量讓學生在校外自由地進行。
總之,一句話,要讓學生的閱讀習慣由教師的帶動轉入社會化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