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考試大綱(新課標)要求:考查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其中對探究能力層級的說明是: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的能力層級。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已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關鍵。
一、以人為本,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對學生探究意識的激活首先要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讓學生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學生探究意識的產生,有賴于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可是,有些語文課堂教學,不但沒有師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的民主氣氛,反而存在惟師是從的思想禁錮——學了寫景的文章,學生一定要牽扯上“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寫關于老師的文章,學生往往會寫教師批改作業到深夜,學生病了老師到家里補課;寫母親必是白發蒼蒼、勤勞慈愛……在這樣規范“標準”的“語文”教育下,學生循規蹈矩,思想混亂,哪還有探究精神、探究學習?
作為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學中不斷注入新觀念。在授課時,采取“把問題交給學生,師生共同探討”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在更大程度上讓學生參與教育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其各種思維能力。
二、形式多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不斷強化課堂討論。
在授課中,設計合適的討論題目是討論成敗的關鍵,問題的設計要體現科學性、趣味性、啟發性、教育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在設計討論題時,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討論題要和教學重點、難點相關;討論題要有吸引力,學生感興趣;討論題要難易適中。
2.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電化教學。
電化教學可以通過投影、幻燈、錄音、錄像、電影等電教媒體來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對其視聽和探究,再由學生做出理性概括,并得出結論。利用多媒體,使知識內容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3.在教學中學會探究。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探究,也是一種教學方法。而讀書又是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給學生充足的梳理、內化知識的時間,以保證知識的落實。
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質疑”,要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探究,以實現“質疑——思疑——解疑”的教學過程。這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開發了學生智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深入探究,積極構建探究性教學模式
1.嘗試探究,鼓勵質疑。
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去整合,去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要把閱讀課變為閱覽探究課,依托閱覽中心豐富的資源進行探索研究。
2.開展討論,合作釋疑。
學生確立探究目標后,教師進行分類整理,把同一時期的課題分為若干小組,鼓勵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結論,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這種互相交流、發表不同見解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相互啟發,進一步加深對解題思路的理解,培養全體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關系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對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和探究。
在進行探究性教學時,可把兩周作為一個課題周期,第一周學生個人收集信息,獨立探究;第二周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3.應用實踐,課外研究。
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探究取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訓練鞏固、檢驗、遷移知識,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