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結構化預習,就是學生依據學案,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章法地自學課文的學習活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預習是一種學習的心理準備過程。從理論層面分析,組織學生進行結構化預習也會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結構化預習的重要意義
結構化預習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結構化預習是課堂生動活潑的探究學習的前奏;結構化預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構化預習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二、結構化預習的基本流程
1.讀,即閱讀導學案,閱讀文本
(1)走進“導學案”,明確學習目標,重、難點及學法。構建起預習目標結構圖。(2)走進文本,解決學習目標里的基本問題。如語文:準字音、通句子、明內容、理結構、清脈絡等。預習時,學生要從教材設置的各種情景中發現有效信息,從整體上了解新知。整體構建起知識結構圖。走進文本就是要讓學生反復讀書,對學習內容有整體的初步感知是預習的前提,在組織學生進行結構化預習時,對學生看、讀教材遍數應有明確要求。首先,對文本內容的閱讀至少要5遍以上。針對學科特點,還要引導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其次,要把讀書方法教給學生,即“六字訣”:查、劃、寫、記、練、思。即查,查著工具書讀;劃,邊讀邊畫出重點詞句;寫,即邊讀邊做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記,即記著內容讀;練,即邊讀邊結合“導學案”中的問題進行練習;思,即邊讀邊思考。預習時要讓學生做到眼到、腦到、心到、手到。
2.思,即思考總結生成新的知識體系
通過明確目標,閱讀文本,自我學習思考新的知識,理解并掌握部分新知識,以達到自我學習的目標,并將部分知識總結成為自己的知識鏈接,去解決新知識點所設計的問題,并以預習筆記的形式記錄在所閱讀的文本中。
3.練,即嘗試練習,檢驗預習效果
將導學案上設計的相關內容的練習,運用閱讀思想所獲取的知識加以解決,以強化吸收自學預習所獲的知識,使自學所得知識得到鞏固并加強記憶,學以致用。這是預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經過預習,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識,對文本產生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嘗試了某種有效的學習方法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做練習或解決簡單問題,以檢驗預習效果。教師適時對學情進行評價,這樣既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又能讓教師發現學生較集中的問題,以便在下一步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難點,關注學生的焦點問題,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4.問,即生成問題等待同學討論教師總結點撥
通過閱讀文本、思考總結所得知識在練習之中得到運用發揮、強化,也必將會發現部分預習知識不夠深入,在運用過程中存在疑問,特別是部分重點與難點在自我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初步認識需要通過練習討論與教師點撥而形成確定的知識體系。可以建立問題生成本,記錄、討論、點撥、總結發現的問題。
結構化預習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它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對課堂的學習起奠基作用。把結構化預習這一環節落到實處,認真落實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構化預習為您的高效課堂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