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發展,而語文作為交際工具,作為文化載體,其教學就直接地肩負著引導學生觀察社會、體悟人生、完善自我的任務。
有人說:文學就是人學,因為文學作品是作家認識生活、心血的結晶,情感的載體。具體地說,文學作品是作家用審美的觀點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抓住生活的美點,捕捉生活的珍珠,用形象思維,用熾熱的情感對社會生活的真切寫照。為著這種真情,我們語文教學就不能只停留在認知層面上,而要著意突出其情感因素,應考慮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動人,增強感染力,使學生頓感“無邊光景一時新”,從而產生一種愉悅,一種共鳴,達到激興、染情、增知、益智之效。
所以,在進行活動課訓練時,我們語文教師應抓住教材文質兼美的特點,立足教材,根據不同的內容,面向全體學生選擇最恰當的形式,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的全過程中去,自覺培養正確的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促進其身心發展。
(一)配樂朗讀情文并茂的文章
朗讀是一種再創作的藝術活動,朗讀時可以透過語音文字,使作品表現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頭腦中閃爍,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理解,使他們的感情發生共鳴。怎樣讓學生動情并再現作者創造的形象呢?與文學作品有著同樣生命力的一種藝術形式——樂曲,可以給看到優美文字的朗讀者插上一對想象的翅膀,給其情感的渲染。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伴隨著美麗的荷塘畫面,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讓自己的身心活躍起來,學生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對清華荷塘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還有《故都的秋》、《琵琶行》等,都可以借助樂曲藝術潤色,讓學生在感受朗讀中培養強烈的語感,學習具有健康向上情感的好文章。
(二)為充滿詩情畫意的詩文賦畫
語言文字的形象圖景,欣賞者可以通過對文字描寫的感受在大腦中呈現。語文老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課文插圖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外,還利用語文活動課開展“我為詩文賦畫”的活動,讓學生將自己感覺的文字形象訴諸禮堂,或用簡筆畫的形式繪出,或從別處選擇,做到圖文兼行,圖文并茂,學生可以在兩種不同的藝術天地里遨翔,在和諧的氣氛中有所創新地理解知識,理解觀察與作文,提高其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陶冶情操,充實豐富精神世界,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中的景物,學生均可將其搬入畫面,對難入畫的字又恰好可以以“踏花歸去馬路蹄香”為例啟開學生靈感,給學生一只“蜜蜂”。
(三)編演小說等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文章
在素質教育中,學生是唯一的主體,語文教育專家錢夢龍解釋“以學生為主體”時說: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導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只能帶領他們去體味當主角的樂趣。而表演正是帶領學生體味主角樂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借助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習慣和生機勃勃的創造力及審美情趣。簡單的如《寡人之于國也》,復雜的如《雷雨》、《祝?!贰ⅰ而欓T宴》等等。
此外,與學生生活有比照關系的文章,讓學生類比或對比說話也是立足教材,開展語文活動的有效途徑。
這些活動加深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還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活動課“活而有趣”。這是因為,首先,中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懂得了要做好一件事是多么不容易,必須一絲不茍、善始善終地不懈努力。
其二,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些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發展其個性和特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從中嘗到成功的喜悅,發掘了自身的潛力,展示了鮮為人知的才能。自信頑強、創新拼搏等意志品質的培養,就在這樣充滿趣味的創造活動中取得了可喜的收獲。
其三,走進作品的靈魂,深入人物的內心,明確辨析,白與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偽,這樣體驗遠勝于枯燥的說教,學生的思想、性格、身心等就在這潛移默化的活動中,得到了自我完善。
最后,通過作品及多種藝術形式、生活實際,學生終于明確地意識到:生活是美好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創造人類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總之,課文教材包容了古今中外種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層次,涉及到豐富的文化現象,潛藏著深刻的文化實質。因此,語文教學應該通過活動引入學生的人生體驗,向21世紀教育的呼吁——要重視向成“人”的教育邁近。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充滿朝氣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