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的高考作文閱卷工作已經結束,回過頭來梳理一下這些天的收獲,發現了不少我們在平日的作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細節。而往往就是這些細節,決定了一篇考場作文的成敗。
一、整潔的卷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教學中,我們老師也總是強調卷面的重要性,可是許多同學卻是不以為意。不少人會覺得在高考語文賦分項中根本沒有卷面分,所以就不需特別重視。可是在高考閱卷尤其是作文閱卷實際中,評卷專家組多次向評卷老師強調一定要扣錯別字的分,并且指出尤其要關注卷面比較差的作文,因為通常情況下這樣作文里的錯別字也會相對較多。這樣一來,卷面較差的作文就容易引起顯性地扣分。
另外,在高考閱卷勞動強度比較大、閱卷速度比較快的情況下,一個整潔的卷面會很容易引起閱卷老師的好感。而且它往往會給閱卷老師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會是一個語文素質不錯、學習態度端正的考生。這樣一來,在閱卷老師打分的時候,整潔卷面的隱性得分優勢也是顯而易見。
二、消滅錯別字,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在山東今年高考作文的閱卷中,對錯別字的扣分要求比較嚴格,閱卷組會對閱卷老師的錯別字的檢出情況進行重點監控。所以,考生在寫作的時候就需要特別注意一些比較容易引起評卷老師注意的行文關鍵位置,如作文的題目、開頭、結尾、每一段的第一句話、人名和相關的引用部分。例如今年不少考生在作文中都引用了周總理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可是卻有不少考生寫成了“掘起”、“倔起”;而在人名的書寫中犯得比較多的錯誤,是斷臂鋼琴師劉偉的名字,不少考生寫成了“劉煒”,甚至寫成了“張偉”、“李偉”,而這些往往是由于識記不清或者下筆有誤造成的錯誤,也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足夠的字數,助高分作文一臂之力
在高考試卷中對于作文的字數要求為八百字,不少考生以為寫夠八百就可以了,多了也沒什么用。可在閱卷實際中,當大家審題立意都沒有什么問題,并且所用材料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有的考生寫得剛夠八百字,而有的就寫到了一千字,甚至有考生寫到了作文紙的最底下——約一千二百字處。對于這樣的作文,閱卷老師在打分的時候,往往會“手下留情”,覺得考生寫了這么多,在心里上也不忍給太低的分數。所以,我們提倡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多寫一點,興許它就會助我們的考場作文一臂之力!
四、精彩的題目,為高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一個精彩的作文題目往往會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尤其是在高考作文命題呈現多元化特征的大背景下,“自擬題目”往往是命題人的選擇。這樣一來,作文命題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如果考生能精心地為自己的作文擬寫一個精練而有意蘊的題目,則必然會讓閱卷老師對考生的文學素養有個初步的肯定。
退一步講,即使我們不能做到擬寫的作文題目文辭多么優美,那么至少在題目中不要出現錯別字和語法錯誤,如在本次閱卷中,就有這樣的題目“用堅持不懈對待生活百態”、“用信念扼住成功的咽喉”等,這兩個題目都很明顯地存在語法不通、表意有問題的毛病,在題目的擬寫上犯這樣的毛病,實在是不應該。
五、鮮活而豐富的材料,打造高分作文的“中堅力量”
今年山東高考作文審題難度不大,可供選擇的素材也不少。可是,在閱卷中老師們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劉偉”很忙,幾乎每三篇作文就能有兩個用劉偉的,而張海迪、愛迪生、屈原、司馬遷等“老面孔”則是緊隨其后。整體上,素材陳舊、“撞車”的現象十分嚴重。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考生使用了新穎的作文素材,那么就很容易從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
同樣,“材料豐富”,也是作文發展等級評定的一個明確的評分點。而通常我們使用的素材既有事實素材,又有理論素材。比如今年我省的高考立標作文中,就有一篇《敢于擔當,邁向成功》打了58分,考生的論據從“康德”到“巴金”,從“索爾仁尼琴”到“蕭伯納”,然后是“王大珩”、“三錢”、“朱光亞”、“何澤慧”、“林則徐”、“巴爾扎克”、“吳菊萍”、“吳斌”、“尼采”,文章整體上很好地體現了材料的旁征博引和論述的豐富得當,實屬難得。
六、強化文體意識,打造規范作文
在高考作文的寫作要求中有這樣兩條: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文體特征鮮明。但文體不限,不等于不要文體;你一旦選定了某種文體,就必須寫成這種文體!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通常涉及到的文體主要有兩種——記敘文和議論文。對于記敘文而言,所謂的文體特征就是必須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有一個或兩個相對清晰、生動的人物形象,以記敘、描寫為主,并且尤其要注重細節描寫,如果要發表議論,應當少而精,點到為止。
而對于議論文而言,它的文字表述應以說理為主,不可用“擺事實”代替“講道理”,舉例要詳略得當,對于材料的敘述要盡量使用概括性的語言。而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文體意識淡薄,一會舉個名人例子,一會又講一段自己的經歷,把作文寫成了四不像,直接導致了文體不清,為自己減分不少。
當然, 一篇高水準的考場作文的成功打造需要關注的方方面面是比較多的,但相信只要我們在平日訓練中能用心去打磨每一個細節,一定會在高考考場上交出一份閃亮的答卷!